高新华
金乡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 济宁 272206
摘要: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农村土地征收与补偿制度应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土地管理现状和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的思路分析
关键词:土地管理;现状;土地利用水平;方法
引言
土地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提,其利用水平不仅影响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也影响着可持续目标的实现。基于此,土地资源管理部门要充分了解土地管理的必要性,认真梳理、分析土地管理的现状,同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使土地管理更加高效、科学,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缓解资源、发展间的矛盾。
1、土地管理的内涵
所谓土地管理,是指国家为调整土地关系,监督、组织土地开发利用,保护土地资源,而采取的法律、行政、技术等措施。其内容为:建立完善的土地法规体系;按照国家的土地分类标准,统计土地分布、数量,及各部门的利用情况,及时反映土地在地类、质量等方面的变化,定期更新统计数据;划分地界,明确权属,做好土地权属的登记工作;审批城市建设用地,合理分配土地;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城市建设用地的控制指数,查处违法占地的行为。为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我国创建了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希望该部门通过职权和相关政策,制止不合理使用土地的现象,保障土地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利用率。
2、完善我国地方土地管理制度的具体办法
2.1明确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完善我国的地方土地管理制度,应遵循《土地管理法》和《条例》的规定,对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耕地保护制度的成果进行固化,在地方土地管理法规中明确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写明耕地保护责任主体。土地管理法应规定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的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在省一级人民政府内设立耕地保护办公室,具体负责本区域耕地保护工作。
2.2优化建设用地审批制度
完善我国的地方土地管理制度,还应简化审批流程,统筹城乡用地计划管理。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以及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等的实际情况,建设用地应实现对总量的控制。区(县)人民政府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纳入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中的用地审批,应明确:优先保障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控、能源供应、交通物流、医疗资源等在建和新建项目所需用地计划指标。其中,新建非营利性医疗卫生设施所需用地计划指标,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所辖县(市、区)人民政府按预支计划提前进行安排,疫情结束后报请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统筹解决;其他项目所需用地计划指标,根据往年省一级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下达计划指标情况,提前统筹使用。加快办理应急疫情防控项目选址手续,并在疫情结束后6个月内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修改、调整手续。
2.3采取多样性的征地补偿方式
我国的征地补偿方式以货币补偿为主,辅以其他方式。法律确定的“保障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是补偿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全国地方性法规的修订中应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原用途、土地资源条件等因素,设计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多样化的征地补偿方式,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第一,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地方性法规应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制度。其宗旨是为被征地人提供最基本的长期社会保障,从根本上消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达到缴费年限后,可以领取养老保险金。随着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的普遍建立和制度的逐步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因此而受益。第二,发行土地专项债券。发行土地专项债券的信用风险低,发行利率较低,可以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市场定价功能作用。第三,跨省域调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这种方式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因地制宜实施土地复垦。第四,采取留地安置的方式。
政府主要提供政策支持,不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这样有利于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稳定。安置留用地的开发和经营,可以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场所和发展基础,有利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第五,运用土地置换模式。这种模式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遵循自愿、合法、有偿的原则,切实维护了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3、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的方法
3.1建立健全土地管理体系
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相关部门应加大土地管理的宣传力度,帮助企事业单位了解土地管理的重要性。构建完善的土地管理体系,由于生产活动、经济建设等都处于动态变化阶段,不断提高对土地管理的要求,所以要完善土地管理体系,为土地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完善土地管理体系应遵循这样的原则:第一,紧抓时代发展的特征,结合当前的管理体系要求,完善土地管理体系。第二,以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为出发点,制定符合要求的管理体系。
3.2加快土地管理制度建设
实践中,政府需要重视土地管理制度的建设。依据制度内容,重点保护未开发的土地,制约滥用土地的行为,严格把控城市的发展速度。应注意,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和生态环境相协调,不能为了开发土地,破坏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为保证该制度落到实处,还要完善日常管理制度,组织上级部门考核基层的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到政府绩效中,保证管理规划切实实施。
3.3制定前期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
为了解决土地利用与需求间的矛盾,应制定完善、系统的土地管理前期规划,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第一,基于前期规划,分类划分土地资源,实现土地利用的长远性,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第二,了解当地的土地信息,和可用的土地资源,结合当地的发展特征,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基准,制定合理的前期规划。通过制定前期规划,能够解决土地利用低的问题,确保土地合理用于工程建设中,满足人们对土地建设的要求。此外,前期规划的制定,还能提高土地管理工作效率,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3.4构建执法监察机制
在城镇化建设中,要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充分展现现有土地的价值。实际工作中,需要创新建设用地的审批方式,实行并联审批,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开展土地开发试点工作,拓展建设用地的空间,确保土地资源满足需求。保护重点用地,制定系统性的措施,强化土地调控,高效管理和使用土地资源。
3.5明确土地产权关系,控制非农用地
为了保障耕地占补平衡,需要严格控制非农用地。针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实行统一的规划。把控城市用地的增长速度,使粗放型用地逐渐转变为集约型。控制审批制度,提高闲置土地的使用效率,重视存量土地的盘活。落实耕地红线制度,保障耕地面积。对于转为非农用地的农用地,参照两级政府所下达的制度。加大基本农田的监测力度,分级管控,切实保护农田面积。落实土地整改制度,大力开发耕地,控制企业的占地面积。重视耕地的复垦、开发,尽最大限度的维持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逐渐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性,特别是城镇化建设加快的现阶段,土地面积直接决定着建设进程。我国的土地管理需要相关部门从提高公民土地法律意识,明确土地产权关系,健全土地管理体系,构建执法监察机制等方面,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用地需求。
参考文献:
[1]韩东旺.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水平[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16(07):755-756.
[2]苏丕武.大数据背景下强化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水平[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12):110.
[3]钱坤.浅析土地管理现状和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的思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9(02):17.
[4]李风.在创新中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浙江省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经验[J].国土资源通讯,2014,32(12):32-35.
[5]黎慧钗.龙州:“五破解”提高土地利用水平[J].南方国土资源,2015,16(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