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CT-常见但容易被忽略漏诊的病例

发表时间:2021/2/24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期   作者:廖茂淋
[导读] CT是一种X线成像摄影技术,能够根据患者病灶组织情况
        廖茂淋
        五通桥区人民医院  四川乐山  614000

        CT是一种X线成像摄影技术,能够根据患者病灶组织情况,进行局部扫描,能够快速得到患者病灶局部横断面图像,且凸显分辨率较高,便于临床医师快速观察患者病灶组织解剖结果,诊断患者病情内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CT诊断在腹腔组织诊断中诊断价值较高,但在颅脑CT诊断中,扫描层较厚、无矢状位、分辨率较低,导致微小病灶或隐匿病灶漏诊率较高,因此,总结临床常见的颅脑疾病CT漏诊病例情况,有利于临床遇到对应病灶时,采用MRI诊断方法进行病情诊断,从而提高疾病诊出准确率,便于患者后续治疗。
        临床常见的颅脑疾病,根据其病因可分为颅脑感染、血管病变、颅脑肿瘤、颅脑外伤等,在颅脑CT诊断中具有一定的限制:
        颅脑感染包括脑炎、脑膜炎、HIV病毒感染等情况,观察颅脑感染患者就诊时颅脑CT显示,针对患者大部分颅内炎症性病变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针对性可疑性病变以及颅后窝炎症疾病,临床诊断仍具有一定误差,需联合MRI诊断,可明显观察到患者脑部炎症范围、内部改变以及周围组织情况,从而提高临床诊断效果。据研究显示,MRI诊断方法经体内水分足运动,可以获取患者脑和脊髓的立体图像,对病变结构加以明确,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溶血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颅脑感染患者诊断中,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也说明MRI在颅脑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血管病变包括脑出血、脑血栓、脑血管畸形、脑供血不足等疾病,对于出血的急性期患者,采用CT诊断较敏感,能够有效确诊病灶位置和病情状况,而对于亚急性或慢性期患者,采用CT诊断不易诊断血管病变原因,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无法判断其血管原因;脑梗死疾病不易诊断出病灶情况,需要临床采用MRI诊断,提高诊断敏感性。而在动静脉畸形、毛细血管扩张症、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血管畸形疾病诊断中,MRI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具有更好的诊断价值,便于临床快速确诊患者疾病状况,定位血管病变位置,开展对应手术治疗,改善患者病情发展,提高其预后质量。
        颅脑肿瘤是一种严重的颅脑疾病,在CT诊断下,能够确诊患者肿瘤信号、密度明显异于正常脑组织的肿瘤,并观察肿瘤大小、位置情况,从而判断患者颅脑肿瘤良恶性情况。但在肿瘤诊出率和准确率上均有明显误差,分析其原因多为微小病灶不易诊出,同时针对位于大脑表面、颅底、后颅窝的肿瘤,CT诊断困难,容易影响患者后续治疗。而采用MRI诊断措施,能够观察到患者颅脑病灶组织、颅骨结构、血流信号等指标,采用计算机成像方式,判断患者颅脑肿瘤情况,评价其良恶性,诊断正确率明显优于颅脑CT诊断,且随着临床医疗水平发展,在颅脑肿瘤疾病诊断中,可利用PET/CT扫描,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判断病灶组织良恶性情况,诊断价值较高。
        颅脑外伤是指患者因外来暴力作用于患者颅脑,引起的外部损伤,临床可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等类型,临床常以CT诊断作为主要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在临床诊断中发现,CT在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DAI是指患者出现弥漫性脑水肿、脑白质剪切伤损伤情况,CT检查对非出血性DAI疾病诊断敏感性较低,约为20-50%,导致临床诊断准确率较低,影响后续治疗,而MRI比CT诊断敏感,能够显示出微小病灶,对胼胝体、颅后窝诊断准确率较高,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颅脑疾病发病时间迅速,临床需及时准确诊断患者病情状况,有利于患者后续治疗,采用颅脑CT诊断在血管病变、颅脑肿瘤等疾病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患者病情诊断效果不理想,需联合MRI诊断,以提高临床诊断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