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1/2/19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12月   作者:刘奎
[导读]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不仅图文并茂,融合声光电等技术手段,还有很多交互功能。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上适时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孩子们有兴趣去学习,更能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基于此,以下对信息技术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普安县龙吟镇民族希望小学  刘奎  561511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不仅图文并茂,融合声光电等技术手段,还有很多交互功能。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上适时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孩子们有兴趣去学习,更能提升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基于此,以下对信息技术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引言
        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不管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信息技术都可切实推进语文教育活动。比如,在课内,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智能工具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真实语境的驱动下学语文、用语文,使其在积累语文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自觉进行语言实践;在课外小学语文教师则可与学生及时进行线上互动,且可共享语文课程资源,围绕学生的认知需求去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
        语文是一门强调直观感知、形象感受的学科,传统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只是将语言文字直接灌输给学生,未加任何优化、僵化的文字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晦涩难懂封闭的、抽象的教学方式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教学效果不理想,还使语文教学陷入理论说教的怪圈。信息技术则不同,它可以通过图画、色彩、声音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优化,使知识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为学生展现出一场浩大的语文盛宴,学生在情境中观察、分析、概括,思维向深度发展,最大限度触及学生的兴奋点。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四季之美》时,为了强化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将精力聚焦在课堂中,教师将多媒体引入到课堂,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四季之美。首先,播放范读音频,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朗读课文,激活语言文字,在朗读中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依托朗读想象四季之景。其次,在研读文本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春天黎明图、夏天夜晚图、秋天黄昏图、冬天早晨图,帮助他们获得对文本的直观理解。不仅如此,文章最大的特点动态描写极具特色,如春天黎明颜色的变化、夏天翩翩起舞的萤火虫、秋天回归的大雁等。若没有多媒体视频的动态演示,学生对这一习作特点的理解会流于表层,但在视频的直观刺激下,他们发现动态描写要有声有色,色香味俱全,这样才能增强动态描写的效果。教学的最后,教师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心中的美景,教师选出优秀作品,用电子白板中的简笔画让学生将这些美景画出来,教师做成相框用大屏幕展示出来,张扬个性的同时,还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展思路,发展综合素养。
        二、挖掘学生情感对于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无论在什么年级,教师都应清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过于看重自身的地位,自己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采用“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体。


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情感的体会和表达是课程中的重点,而只依靠教师的描述来进行情感表达的方式并不能产生深刻的印象。小学阶段的学生情感充沛,理解能力强,教师应利用这一特性来完成教学目标。如在进行《圆明园毁灭》一课的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将圆明园的旧照、毁灭后的照片进行对比,配以悲壮的音乐,将当时英法联军的暴行以合适的方法进行讲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获取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再讲述课本内容,在情感的带动下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于课本所描述的情感也更易理解。这种情景化的课堂,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和具体地进行感受,文字所描述的场景在每个学生的脑海中都会产生不同的画面,这是语言的局限性,语言是意识和意识沟通的桥梁。图片和视频相对客观,所有学生都可以亲眼所见。就像没见过“花”,想象中的花一定会和真实的花有差距。没有见过真正的圆明园,见过视频和图片,脑海中才会有它相对真实的样子。很多文学作品的美妙之处就在于“一切尽在不言中”。这种不经历一些风雨,没有一些认知阅历就不能感受到的情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方式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把自己投入到情景中,仿佛亲身经历。语文的学习很多时候都需要靠积累,甚至是靠悟性,这种悟性是对生活的感悟,因为每个学生的条件有限,不能亲自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的每一个角落,没法经历世界上的所有事情,所以才需要学习语文来开拓视野,反过来开阔的眼界才能帮助学生对作品中的含义有更深的见解。现代化信息技术就是一个方便又经济的媒介,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及时地感受到更多的信息,掌握更多的知识。
        三、“百般红紫斗芳菲”———拓宽思维空间
        小学阶段,孩子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还处在从具象方式到抽象方式衔接的区间,孩子们喜欢用形象思维思考问题的现象在小学阶段也非常普遍,因而,在课堂上孩子们肯定对那些缤纷斑斓的情境更加投入。信息技术恰好可以呈现这些图像、文字和声音合而为一的具象材料,能将文本中所描述的景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尤其是孩子们没有亲身经历过的、难以想象的画面。可以说信息技术的恰当使用不仅让语文课堂氛围轻松,更能激起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从而拨动孩子们的心弦,拓宽孩子们思维的空间。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十分全面、先进,可促使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综合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思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起来的可行方案,及时构建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全面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切实解放教学时空,综合优化教学结构,不断改善语文课程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彦龙.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分析[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长沙会场)论文集(二).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206-209.
[2]林晓玲.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17(07):54.
[3]陈开亮.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分析[J].读天下,2016(20):1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