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白山市第九中学 吉林省白山市 134302
摘要:道德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结晶,也是当前社会的一个基本体系;道德与法治是中学生人格培养的前提及保障。全面推行新式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让这些知识伴随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方法
引言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律意识、内化法治思维意义重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采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基本认识,遵循新课改理念,进行教材的精细化研读,积极开展法律实践活动,鼓励初中生提升法律意识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的合法权益,逐步提升法律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初中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必须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深入挖掘教材中文化修养、个人品质以及法律知识的内容素材,践行新课改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探索高效的法治思维培养手段。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法律意识培养途径太过于单一。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初中生被动学习,缺乏思考过程,难以在实践中应用法律知识。第二,缺乏法学专业的教师,导致难以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有效指导。受制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局限性,影响学生法律意识的树立。要想优化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必须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积极探索和总结法律意识培养的教学经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使学生懂法、守法,提升教学质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重视法治教育的引导,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联系和学生实际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来进行指导,逐步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初中生的道德素质,以规范学生的行为,提升其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精心挑选和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资源,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当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
(一)仍然以渗透为主
在课程改革,特别是教材改版之前的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也会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法治、法律方面的教育,但,教多教少基本上是教师按意愿来组织实施的。因为,法治意识并不是这个课程的必修内容(法律常识是)。所以,教师一般会采用渗透的教学策略,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思想教育的时候,“顺便”将一些法治意识方面的内容带进去,教得比较浅易,而且还不追求结果、质量。当下,教材改版之后,仍然有一些教师的理念或习惯没有转变过来,重思想品德培养而轻法治意识教育的现象在课堂上是客观存在的。
(二)教学方法不当
教学方法不当,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不少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心里有个潜在的界定,认为“品德”“法治”都是严肃的内容,教学的过程和形式也应该给学生这样的印象。这与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是相悖的,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其实,并没有人规定严肃的内容一定要用严肃的形式来传播。二是重传授而轻内化。这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现在,我们强调的素质教育,不追求学生死记硬背理论,而是追求他们能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体现在言行上。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律意识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创新教法,激活热情
新课标的改革,国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高度重视,学校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每一个学生对法律的热爱,帮助他们对生活中身边的小事采用合理的解决方法。这不仅巩固了学生从教材到实践的应用,也增强了学生为不平等伸张正义的勇气。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到生活社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课上法律知识制作宣传海报,为他人讲解法律知识。这样能有效提升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也可以将班级分成两组,分别是正方和反方,让它们根据对法律内容的积累,对生活中的某一案例进行答辩分析。教师还可以将法律知识作为竞赛内容,或者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有关于法律知识的小游戏开展活动。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高度重视。
(二)开展知识竞赛活动增强学生法律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可以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辅助学生掌握各种法律常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其法律素养。例如,教师可以提前明确知识竞赛的考查范围,然后要求学生到课下收集各种材料,并将教材中出现的相关法律名词、法律条令等总结和概括出来。这样,他们能通过比赛掌握和吸收更多有效的法律知识,从而提高法律素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来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对其法律素养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建立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另一方面则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形成维护个人权益的意识,使其在学法的过程中懂法,并在懂法的前提下尝试用法,继而不断增强综合素养,推动法治社会的进程。
(三)深挖课内知识的法治内涵,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大众长进得很快,教师必须不断地长进,才能教大众。‘后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一位教师受了大众蓬勃的长进的压迫之后,对于自己及一切教师所提出来的警告。”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变化,找到解读法治的最新方法,避免故步自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课内知识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价值。因此,在讲解理论知识时,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不断从中发掘新的内涵,启发学生产生新的思路,使其获得与法治有关的思考。
(四)链接时政,以“引”代“教”
教师要在教学中摒弃旧模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的青春期,教师陈旧的思维方法,不能调动课堂气氛、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代的课堂要时时刻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因此,教师可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政案例,以视频或者动画形式在学生面前放映,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让课堂形式多样化。当学生出现偏激的思维方式时,教师要起到“引路人”的作用,引领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材改版之后,教师应该意识到法治意识教育已经不应是教学的客体,而是一个与思想品德教育并重的主体。有了这种重视法治意识教育的理念,我们还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适应这种教学目标上的变化。在落实法治意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当下法治意识教育的一些问题,注意三点:一是法治意识教育应与思想道德教育并行,二是根据学生心理设计的教学过程应生动有趣,三是应注重理论的内化和生成。
参考文献
[1]张小强.试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J].教师,2019(24):83.
[2]冯丽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3]邱文璇.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07):12-13.
[4]孟福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中),2018(10):211.
[5]赵任凭.浅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04):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