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探“究”显自主

发表时间:2021/2/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   作者:黄波涛
[导读] 如何使幼儿真正成为学科学的主体和主动学习者,这是我在工作中一直关注的问题。通过多年《指南》的渗透,我理论结合实际,认识到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是《指南》科学领域中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两个重要方面。

新疆昌吉州实验幼儿园  黄波涛

        如何使幼儿真正成为学科学的主体和主动学习者,这是我在工作中一直关注的问题。通过多年《指南》的渗透,我理论结合实际,认识到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是《指南》科学领域中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两个重要方面。
        3-6岁的幼儿正处于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不但爱问“为什么”,更想知道“这是怎么样的” “这是怎么来的” “这是怎么做的”。
        教师就要扮演幼儿学科学的观察着、指导者和材料的提供者。首先是热情支持鼓励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注意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活动一探索空间。在整天生活的每个环节里,其实我们老师很注意不过分干扰和限制孩子们的行为,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活动,觉得有安全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因而才可能真正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和创造。如有一次紫萱带来了一只可爱的小狗,我们班的这些孩子都围着看了又看,中午时看到小狗饿了,就把自己的虾省下来给小狗吃,在这过程中,孩子们自由喂食、自由交谈,自由观察,学习积极性高涨,许多小狗的特点以及它的外形特征就在这中间了解了。根本就不用老师去枯燥的教育了。
        其次是爱护幼儿的探索“成果”,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十分注意捕捉幼儿点滴的成功,及时给予鼓励,使其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与满足感。为了真正做到面向每一个幼儿,教师特别注重针对不同水平的幼儿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我们注意给予及时的帮助,引导其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活动内容。例如在一次的榨果汁的活动中,老师和幼儿一起观察,一起做实验,一起思考,一起享受自己的成果。一方面增强了师生互动与交流,一方面也能使同伴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共享成功的快乐。幼儿在这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分享和相互帮助,社会性也得到了发展。由于顺应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并且是从幼儿的周围生活选取教材,使幼儿倍感亲切。
        在小班科学活动中提供丰富、足够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的愿望。


因此活动中需根据活动目的、内容为幼儿提供直观的、有趣味的、可操作的材料,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如:在科学活动“沉浮”,有以下操作材料:玩水;东西放到水里会怎样;接着加深难度使浮的物体沉下去,使沉的物体浮上来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前,我还准备了一些操作材料:水、石块、木片、玻璃球、塑料小玩具、铁块、铁夹子、纸折的小船、棉花、乒乓球、贝壳等;在“冷冷的冰”活动中,我为幼儿每人准备了一小块冰,一杯热水、一杯冷水、一个小盘子有了这些材料,,就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边玩边学,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能够凭兴趣去观察,操作发现,积累新经验,构建自己的知识。
        科学活动中指导幼儿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例如有一天,我班的书文小朋友带来了两只小鸭,小朋友很兴趣,于是我们就开展了“认识鸭子”的系列活动。小朋友听到小鸭子嘎嘎叫时,小朋友都很关心,有的幼儿说,小鸭子可能看见人多害怕了;有的幼儿说,小鸭子可能肚子饿了;有的幼儿说,要喂吃的给小鸭子,它肚子饿得呱呱叫了……听着孩子们的议论声,我就请孩子们先讨论小鸭子要吃什么东西的?孩子们讨论玩后,我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请幼儿自己去实践,幼儿发现小鸭子爱吃青菜、饭、米、糠、虫子等,小鸭子口渴了还要喝水。我本着“重活动过程、重幼儿自身活动”为原则,努力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动者。这样的探索有利于培养孩子自觉探求新知的习惯。
        小班的科学教育活动以及培养小班幼儿的科学意识和兴趣,最重要的还是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开阔视野、博览群书、吸取信息、不断更新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一条适宜小班幼儿发展的新路子。同时以幼儿主体为先,以幼儿发展为重,还要与家庭、社区紧密配合,整合多方面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全方位地对小班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将来源于生活中幼儿所关注的内容进行归纳提升,再让幼儿带着这些经验回归到生活中、运用到生活中、指导幼儿的生活。  
        在小班科学活动“圆圆的菜”中,让幼儿去摸一摸袋子里有什么,“我摸到的是苹果”“我摸到了皮球,它是大大圆圆的。”“我摸到小小的、圆圆的,大概是葡萄”,尽管与答案有很大的偏差,但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运用感知觉并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感受,参与到活动中,从而也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总之,让孩子通过自身的动手实践和观察,教师再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孩子讲解,从而使孩子的好奇心进一步得到满足,这样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会越来越感兴趣,切不能对孩子的好奇心一票否决,兴趣、主动、自主是一切活动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