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平
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山东省烟台市 ,265100
摘要:目前,我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变电设备的运行质量和电网的安全运行情况存在直接联系,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与否会决定电力资源的安全运输情况,因此出于保障电力资源安全运输的考虑,必须先加强对变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力度,通过让变电设备安全、高效运行来提升电网的电力能源输送质量。
关键词:电网;变电运维;风险;技术检修
引言
电网结构越来越复杂,设备呈现类型众多、数量庞大、技术新等特点。电网运行过程中变电站各个元器件随之产生大量数据,数据的多样化考验变电运维人员的处理能力,如何对数据进行存储、挖掘、分析、应用,尽可能发挥变电运维数据的作用,成为新时代下变电运维技术的研究重点和难点。目前,变电运维存在表单多、杂、繁的现状,运维记录大多仍是纸质化形式记录,存在易丢失、查找难、分析慢、离散化等不足,记录分析以人工为主,效率低且主观性强。虽然目前变电站机器人开始推广应用,但机器人的记录数据与其他数据分析割离,而且需要人工核对。大多数情况下,变电设备的缺陷形成是基于隐性马尔科夫模型的缓慢不确定过程,合理利用运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监视、分析,可以尽可能早地发现缺陷,排除故障,避免进一步恶化,危害站内甚至电网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探究迈向智能化时代变电运维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尤为重要,有助于电网持续高效可靠地运行。
1变电站运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基础设备问题
确保变电站运维安全性的关键是保障基础设备工作性能,基础设备的安全性也是各项工作的基础。变电站电力系统中,分为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一次设备是生产、输送和分配过程中使用的高压电气设备,其中主要包括发电机、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力电缆和电动机等。二次设备主要是对一次设备进行监测、控制与调节的设备仪器,其中包括熔断器、控制开关、继电器、信号设备和自动装置等。这些基础设备若出现问题,会影响电力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因此,需要对相关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与处理存在的故障问题,提升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1.2变电运行设备电压问题
要想确保人们的日常用电需求,电力系统必须提高供电量。在增加输电量当中,输电线的架设是至关重要的。电线架设方式是多样化的,架空类的线路非常容易受到雷击等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电压问题,使得变压设备绝缘部分出现较大的损坏。当情况严重时还容易出现设备保障、火灾等情况,这对变电安全运行非常不利。
1.3信息安全问题
智能变电站主要是利用现代化技术对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其中信息数据占重要地位,是各项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智能变电站的信息传输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加强信息安全、维护管理过程的稳定性。在智能变电站运维过程中,需要关注信息安全问题,对影响信息数据获取和安全使用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例如防护技术应用不到位、设备维护人员安全意识较差等。实践应用中,智能变电站设备在受到外界干预后,容易出现管理系统崩溃问题,应高度重视,研究科学合理的维护对策。
2技术检修
2.1规范变电设备报修流程
在电力企业变电设备的报修流程中应考虑使用信息化系统,促使变电设备报修流程不断趋于规范化。
在该信息化系统中,电力企业的每一台变电设备都存在对应的编号,这样就会有对应的身份标识,当有变电设备发生故障,科室人员就能利用故障设备的身份标识进行扫描,获取有关于故障报修的信息,并了解其操作流程。作为报修人员则只需按照对应的操作步骤,就可实现在规定流程下对于报修信息的处理,并且这对于之后维修工作的实施也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在实际报修中选择利用信息化系统处理,原因主要是维修人员端会给出维修提示,变电设备维修管理科室的工作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安排组织开展维修工作。传统模式下电力企业实行电话报修,由于缺少提示,维修人员很容易就忘记任务。通过引入信息化系统,变电设备的报修记录、故障情况等资料就会直接记录在计算机之中,维修管理人员也可利用有关记录资源定期落实备份工作,在一个变电设备上对应其身份标识,达到统计变电设备报修次数的目的,最终为做好变电设备维修价值、使用寿命的针对性分析用户判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2.2数据预处理
运维数据本身可能存在噪声数据、缺失数据等严重影响数据分析的情况,首先需要通过数据清洗提高数据质量,从而使数据挖掘更有效。数据挖掘往往基于高维度数据开展,通过特征选取、分布结构等初步发现数据规律并进行标准化等数据转换,为下一步数据挖掘的效率提高和判断精准提供帮助。
2.3人力资源需求变化
在变电运维一体化方案实施之前,运作管理人员与维护人员各司其职,因此相关组织在招收人员时只要考虑其专业水平是否能胜任对应岗位工作,即可实现人力资源调整目的,但在方案实施后,工作对人工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因此人力资源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相关人员不但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水平,还要了解另外工作的相关知识,同时方案的实施会带来更多的工作量,使得相关组织必须对人力资源体系进行重构。针对这一点,相关组织不能忽视方案实施造成的人力资源需求变化,有必要结合人力资源纵横发展观来强化内部人力,即人力资源扩张时不但要求人员同时具备运作管理、维护工作的双重素质水平,还要重点分析实际工作中对人力资源的实际需求,避免盲目扩张,带来不合实际的人力成本。总体而言,面对变电运维一体化方案实施中的人力资源需求变化,相关组织应当秉持“贵精不贵多”的理念来进行调整。
2.4强化信息安全
1)智能变电站保护装置、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具有较强的自检功能,可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故障的自我发现和预警处理。相关功能实现的基础是信息资源传输,即在2次设备实现监测过程的信息化与数字化。监测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认识到信息技术合理使用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使得设备工作性能显著提升。为提升操作稳定性,对故障进行全面系统监督,应重视故障信息获取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对错误的警报信息进行筛选与剔除,使得维护措施应用更加具有针对性。2)设备运行过程中,当出现异常时,装置指示灯会发生颜色变化,并且发出警报信息,对影响范围和故障发生的主要部位进行检测。在此过程中,为进一步提升设备的工作能力,需要严格规范信息应用的安全性,及时识别与处理电力设备的运行故障。技术人员应分析与处理异常警报信息,尤其是反复出现的异常信息,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进行治理,防止设备出现严重故障,导致电路整体运行出现流畅性不足。
结语
电力系统的变电电气设备是当前工程中最重要且繁琐的工程,电气设备的运维与管理及后期的运行维护工作不只需要结合科技手段,还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设计、施工与管理,从而保证电力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转。
参考文献
[1]贺新征,乔王瑜,等.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及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1.
[2]宋燕.变电运维一体化方案分析与实践探讨[J].中国化工贸易,2019,9.
[3]哈妮娜,彭伟,姚解军.信息化背景下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存在的问题[J].科学与信息化,2017,7.
[4]姜国辉.变电运维一体化过渡阶段探讨[J].广东科技,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