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内科治疗的临床实践效果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1期   作者:顾冬林
[导读]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
        顾冬林
        吴中区甪直人民医院    江苏省  苏州市215000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5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用呼吸道药物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75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8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1,P<0.05);与对照组(16.00%)相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33%)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8,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躯体功能、躯体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11.452.16)。结论:呼吸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内科;临床实践
        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特征是咳痰、咳嗽、气短、气喘。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将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研究表明,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致病因素非常复杂,包括:(1)吸烟。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与吸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长期大量吸烟会损害气道组织,导致感染;(2)环境因素。气管炎是在人体持续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加重的,是人体呼吸道的污染程度。此外,季节变化、感染等相关因素也会影响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采用常规方法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加强对有效治疗方法的积极探索,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该文随机选取该院在2019年2月—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15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150例该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75例。观察组男女比例35:40;平均年龄(55.39±7.85)岁。对照组男女比例42:33;平均年龄(57.54±8.1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时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有抗生素类、扩张支气管类及止咳化痰类药物,主要对患者进行止咳、化痰、平喘治疗。
        给予观察组呼吸内科治疗。(1)匹多莫德(国药准字H20156247)雾化吸入治疗,在专业的雾化器中加入400mg匹多莫德,同时将适量的生理盐水加入对药物进行稀释,妥善连接加药器喷口和雾化侧边底部的连接口,控制雾化吸入的时间在15~20min,雾量为2~3mL/min。如果患者存在较弱的体质,则需要将雾量调整为2mL/min。(2)盐酸氨溴索(国药准字H20193214)静脉滴注治疗,用药剂量为30mg,1次/d。(3)如果患者存在喘息症状,需要予以氨茶碱(国药准字H20172305)口服治疗,用药剂量为0.1g,3次/d。1个疗程为2周时间,持续治疗4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用SF-36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与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主要表现为心理健康、精力、一般状况、身体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和生理功能。满分是100分。得分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症状完全消除,恢复正常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时为显效;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时为有效;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能改善时为无效。
        1.5统计方法
        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病程长,且病情易复发,因此该病的发生对患者有很大的痛苦。同时,本病反复发作会使支气管壁增厚,纤维化,肺泡间质及细支气管炎性浸润。呼吸道感染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的关键因素。衣原体、支原体、细菌和病毒是主要致病菌。目前,常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尚无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必须加强对有效治疗方法的积极探索。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致病因素很多。从其病理特征来看,该病是一种炎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老年人的抵抗力比普通人差,一旦患上慢性支气管炎,他们的正常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如果病人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肺结核、哮喘等。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呼吸道疾病,临床治疗主要是药物控制。研究发现,单纯西药治疗效果一般,不能从根本上减轻患者的不良症状。在西医基础上,增加中西医结合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在内科临床治疗中,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多发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在相关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炎症反应。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是老年人。受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的影响,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慢性支气管炎出现后,如不及时治疗,会发展为更严重的疾病,如肺心病、肺气肿等,对患者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在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中,单纯使用抗生素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不能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匹多莫德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可以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实现对各种疾病的有效预防。同时,在急性感染患者的治疗中,匹多莫特可作为辅助药物有效治疗患者。因此,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治疗药物,减轻患者痛苦,显著提高治愈率。
        该文经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较高(P<0.05),该研究结果和某学者研究的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8.6%,明显优于观察组81.6%(P<0.05)的结果一致;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5.33%)较对照组(16.00%)低(P<0.05),表明运用呼吸内科方法治疗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较高(P<0.05)。
        结论
        综上所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运用呼吸内科方法治疗后,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同时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应当将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中积极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于光娇.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内科治疗临床效果分析[J].名医,2020(11):306-307.
        [2]柳冬英.研究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内科治疗的临床实践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3):113-114.
        [3]杨秋明,刘涛.研究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内科治疗的临床实践效果[J].名医,2019(07):126.
        [4]张丽霞.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内科的临床治疗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9):328-329.
        [5]王晓虎.慢性支气管炎呼吸内科治疗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A2):57+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