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改变对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套管气囊压力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2/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1期   作者:何洁洁
[导读] 机械通气是临床用以治疗各种原因所致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
        何洁洁
        核工业四一六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
一、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械通气是临床用以治疗各种原因所致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现代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机械通气患者而言,适宜的气囊压力能够使气道保持密闭,维持正压通气,使声门下分泌物减少,预防误吸,从而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1]。因此气囊管理尤为重要。
        气囊是气管导管中简单但非常重要的装置,一方面其可以固定气管导管,防止导管发生滑脱、漏气。另一方面其可以防止口咽部的分泌物流入气管从而导致吸人性肺炎的发生,所以气囊内压力不宜过小[2]。而气囊压力过大后会导致气管黏膜缺血,造成黏膜损伤,降低黏膜的屏障作用甚至会导致气管糜烂、坏死,甚至发生气管食管漏等严重并发症[3-4]。所以应控制气囊压力在合理范围。国内外指南推荐维持气囊内压力在25-30cmH2O之间,可以使发生气道黏膜损伤的风险降低[5]。
        重症监护的患者往往由于病情或治疗的需要身体不能活动,需要经常变换体位以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而气囊内压力受多种因素影响[6],包括患者体位改变、吸痰等,但是临床中具体哪些体位变化会影响压力,并且导致何种影响还缺乏统一定论。虽然国内外研究气囊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当前已有气囊容积随时间变化的描述,但是关于体位变化对气囊套管气囊压力影响的报道还较少[7]。近年来,随着重症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通气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而体位改变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对气管套管气囊压力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8]。

二、主要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探讨体位改变对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套管气囊压力的影响。
        意义:通过对ICU机械通气患者不同体位在通气呼气末对气囊压力进行测量,对比其与初始气囊压力值是否变化,以明确何种体位会影响气管套管气囊压力。同时,通过协助患者合理摆放体位,使气囊压力维持在安全的范围,有助于预防并发症,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选择2020年5月-2020年10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50例行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
        (二)入选标准:①年龄≥18岁;②性别不限;③气管插管者或气管切开常规机械通气患者。
(三)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②颈部手术史、颈部活动困难者;③特殊通气模式;④特殊体位患者;⑤变化体位的潜在并发症如不稳定的脊髓损伤、不稳定思维血流动力学或呼吸状态。

                                                                                                                                                                                                                                                                                                                                                                                                                                                                                                                                                                                                                                                                                                                                                                  
(四)研究方法
        运用自身对照设计。操作前,对患者声门下、口、鼻分泌物进行清理,给予镇静技术,预防操作中出现人机对抗、呛咳情况。每例患者从初始位置(头中立位、仰卧位),将位置摆好后,采用科惠气囊测压表,在初始位置的通气呼气末,设定气囊压力为25cmH2O,从初始位置开始,每2h进行不同体位的变化,即右侧卧位(30°、45°)、左侧卧位(30°、45°)、半卧位(30°、45°)、平卧位。确定患者完成每个体位后30min,对通气呼气末气囊压力进行测量。
        (五)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年龄、临床诊断、气管导管的大小型号以及每个体位测得的气囊压力值进行记录。
    (六)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资料,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预期目标及研究进度计划
        预期目标:
(1)比较机械通气患者不同体位时的气囊压力水平;
(2)明确体位改变对机械通气患者气囊压力的影响;
(3)旨在为机械通气患者治疗水平的提高提供有效依据。

        研究进度:
        1.2020年3月-2020年4月:阅读相关资料,查阅文献,制定研究方案。
        2.2020年5月—2020年10月:收集病例,课题实施。
        3.2020年10月:进行资料汇总,统计分析,撰写论文。
         

五、参考文献
[1]沙萍英,何建花,赵博,郑胜男. 时效性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监测对危重症患者并发症预防效果分析[J]. 临床护理杂志,2019,18(02):49-52.
[2] Dat V Q,Geskus R B, Wolbers M,et al. Continuous versus in-termittent endotracheal cuff pressure control for the preventionof ventilator associated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Vietnam: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Trials,2018.19(1):217.
[3] 盛志勇,胡婧亭.人工气道所致气管食管瘘的原因及救治措施探寸J.江西医葯.2016.51(5): 431-432. DOl:10.3969/j issn.1006-2238.2016.05.017.
[4] Coelho RM, de Paiva TT, da STMLA. In vitro evaluation of themethod effectiveness to limit inflation pressure cuffs of endotrachealtube[J]. Braz J Anesthesiol, 2016,66(2):120- 125.DO:l0.1016/j.bjane.2014.06.012.
[5]常连霞.王春梅.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道综合管理[J].天津护理,2017,25(2):135-136.
[6] 宋燕华.李梅.可冲洗式气管插管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效果观察[J].天津护理,2017,25(1):30-31.
[7]李文慧,侯珺婕. ICU重症监护室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有效护理方法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7):133+135.
[8]张燕.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的护理[J].天津护理,2016,24(6):514-5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