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创奇
东莞市桥头镇第二小学 523528
摘要: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教师应该充分全面依托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有效的依托于课程教学特色,行之有效的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未来社会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夯实以及优化学生的整体素养以及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生创新能力;挖掘路径
2020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要求进行了细化,明确了每个学段劳动教育的内容,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新时期如何加强劳动教育提供了设计和施工图。教学实践证明,在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具有非常核心且关键性的作用。为切实优化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以及素养,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重视,切实挖掘劳动技术教育中的创新内容。[[ 陆滢,如何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中挖掘学生创新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05):20.]]
一、小学劳动技术教学的作用
在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劳动技术教育作为基础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行之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劳动技术教学工作。科学且高效化的劳动技术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劳动技术教学工作。依托于劳动技术的教育教学,一方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够在较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一直以来,小学生都被冠以“眼高手低”的帽子,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判断,关键在于部分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整体不高。而劳动技术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实践内容,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能够获得广泛的实践机会,继而更好的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学生在科学的任务指引下,能够积极调动自身的主观积极性,能够激发小组团队的合作精神,继而更好的投身于实践与创新过程中。在实践中,不仅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更没有提升自身劳动素养的意识。为有效扭转学生的这一观念,教师有必要依托于劳动技术教育来科学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
二、如何在劳动技术中挖掘学生创新能力
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实践中,学生才是关键性的主体。为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为不断优化学生的整体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注重积极创新教育方法,给予学生关键且必要的教学引导,切实实现常态化教育,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深入挖掘内在的创新因素,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育方法需调整
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科学且高效化的教育方法,能够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为切实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以及创新能力,教师应该率先注重教育方法的调整以及变革。在实践中,应该针对现有课程体系的缺陷以及不足等现实问题,积极有效的完善以及拓展相关的课程资源,积极搭建完善且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各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有重点地纳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等内容;课外校外劳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小学1-2年级每周不少于2小时,3年级以上不少于3小时。
在教育方法的变革以及创新过程中,教师应该突出采用实践育人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减少理论内容的灌输,要注重结合实践,要将理论与实践高效的整合起来,以此来形成完善化的课程资源。在实践育人的环节中,学生自身的实践素养不仅能够得到合理的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培育。
[[ 王惠娟,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优化与现实意义探寻[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16(10):15-15.]]
(二)创新思路是关键
一直以来,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陈旧且单一的,教师也更多依赖于教材内容来开展教学工作,这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素养。为有效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应该进行思路的创新。
创新思路一:课堂翻转。教师要实现课堂翻转,是将课堂还给学生,结合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等,积极创设实践课堂,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别开生面的自主实践以及合作实践。创新思路二:思维拓展。教师思维的拓展,能为学生创新预留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三)引导教育不能少
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为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必要且关键性的教学引导,科学全面的推动引导教育工作的深入。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做好良好的示范,无论是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还是进行劳动创新的过程中,教师都应该发挥榜样的作用,积极为学生做出正向化的示范。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将劳动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践生活检验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节中,积极发散思维,积极展开想象,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思考以及探索问题。依托于科学且关键性的引导教育,能够进一步夯实以及培育学生的劳动认知,也能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整体创新素养。
(四)教育常态进步快
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师应该注重劳动技术教育的日常化开展,除建构完善的课程体系以及保障完善的课时外,还应该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诉求以及其他学科的认知规律等,行之有效的将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整合起来,形成日常化的教育形态。
首先,教师应该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等,科学全面的梳理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在具象化的教育目标导向下,科学有效的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还应该精准把握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科学全面的实施差异化教学法。比如: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那么教师可以增设一些实践动手的任务,鼓励以及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练习。比如:部分学生的劳动意识不强,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在家长的陪同下,积极参与社会性的公益劳动以及义务劳动等。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学科特色,让劳动技术教育适当渗透在学生日常中去。像上《不倒翁》这一课的时候,学生在制作不倒翁这个劳动技术上,可以加入美术学科的特色,让学生在制作不倒翁的时候,也不忘记给不倒翁设计一个良好的形象。[[ 许桂香,提高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效率的实践探索[J],新校园(中旬),2016(11):133.]]
三、案例分析
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手工折纸、叠纸的技艺后,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任务,让他们回顾生活中人像、实物或者动物等不同形态,并将其折叠出来。在这样开放化的任务下,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可以积极开展联想等来进行有效的选取。当学生最终呈现出作品时,教师也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先要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同时更要注重赞赏学生积极创新的意识。当学生提交作品后,教师再结合不同学生的叠纸作品,进行任务的迁移以及拓展等,鼓励以及指导学生尝试从其他方面来进行实践创新。
手工课是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的关键内容,也是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之一。为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创设开放化的手工课堂。
结论: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将学生摆在关键的中心位置方面,积极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滢,如何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中挖掘学生创新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2(5):20.
[2]王惠娟,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优化与现实意义探寻[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16,12(10):15-15.
[3]许桂香,提高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效率的实践探索[J],新校园(中旬),2016,23(1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