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霞
安徽省阜阳工业经济学校 2360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优化政务服务,提高为企便民服务效率和水平,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内外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在构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公共管理模式的现状、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找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对公共管理模式构建的提出几点探索途径。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模式;构建
随着我国的公共管理的深入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公共管理事业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在新时期,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不确定因素也在逐渐增加,对政府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管理模式需随之调整和变化,跟上时代步伐,与经济社会发展节奏同步。
1.公共管理的定义和公共管理模式的内涵
1.1公共管理的定义。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重要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1.2公共管理模式内涵。公共管理模式是指公共管理过程中存在或可供选择的政府与市场的处理方式或政府与高层的分工方式。第一种,干预模式。政府实行全面计划只能对整个社会与市场进行全面干预,市场起到的是间接性,且非主导作用。一定程度上是权力集中的反映,造成服务供给的垄断,滋生贪污腐败。第二种,市场模式。在公共管理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将公共管理机构的权威与市场交换的功能有机地组合起来,提高公共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第三种,服务式模式。这也是与当今社会最贴合的一种模式,政府以人们需求利益为主要原则,站在人民大众的角度上为人民大众考虑问题,主要出发点为人民大众发展谋福利。
2.公共管理模式构建存在的问题
2.1 公共管理机制不健全。我国的管理职能部门,对我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前政府的公共管理机制存在一定缺失。当前,我国的公共管理机制主要以政府为中心,结构设置从上而下设置,对政令畅通执行、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地方分类情况不同,一些下属机构没有切实执行上级命令,而是将上级命令、任务落实层层下推,甚至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还有很多社会组织,效仿政府这种官僚层级制的结构来设置自己的管理体系,这样就会造成出现办事程序复杂、工作效率不高的情况。基于这一现象,如若在公共管理机制层面,政府不能够全面地进行改革和优化,积极地进行创新,那么就会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进步和发展。
2.2公共管理模式的理解应用不合理。当今社会进入了网络化时代,政府的公共管理模式应该从传统的统治走向治理,主体应以政府为主逐渐转向公共、私人和非营利共同参与的合作治理模式。现阶段,仍有一定比例的政府人员单纯地将管理思想停留在传统政府统治管理思想方向上,履行职能时大多靠行政职能来强制实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利益,甚至为了利益滥用职权,对国家以及社会造成了很大损失,不利于国家良好形象的树立。公共管理强调的是公共与服务,单靠强制的行政手段,显然不能满足民心。
2.3公共管理者素质参差不齐。公共管理者素质就是充当公共管理者角色的个体为完成其特定的职能职责、发挥其特定影响和作用所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公共管理者素质如果不高能量高水平,不具备完备的管理知识,就不是一个有效的管理人才,就很难胜任管理工作。公共管理者素质,关系到公共服务的提供,关系到公共管理的效果。有的公共管理者对公共管理不够了解,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导致他们对公共管理产生认知偏差,思想不够健全,进而影响公共管理、公共服务。
2.4 公共管理不够系统化。当前公共管理受到职能以及地域因素影响,使其出现分散化现象,首先,从地域因素来看,“分散化”主要是指某一地域范围内,政府对其有一定的统治权。但是,在该地域的具体发展过程中,却没有相对统一的政府单位。其次,从对职能因素分析,分散化主要是将公共管理划分为多个职能部门,各自履行相关的职能,承担需要承担的职责。虽然,对于这种公共管理模式来说,其依照功能能够有效地对专业管理方式进行划分,也可以确保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工作开展的高效性及合理性。
3.公共管理模式的构建路径
3.1 完善健全公共管理机制。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管理机制是非常重要。应在科学发展观得到全面落实的基础上,持续健全公共管理机制,完善能够代表公共利益,即以服务为理念,以公众为导向,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服务公众和社会为核心的公共管理机制,推进公共部门、企业、非营利组织各司其职,深化政府与公民的合作,不断完善社会公共管理流程,真正推动公共管理工作落实,让人民群众在政府公共管理下,切实享受到公共管理职能所带来的好处。
3.2正确认识运用公共管理模式。首先要明白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政府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时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建立一个以人民为主的管理体系。其次就是完善自己的服务流程,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让人民享受在公共管理体制下的政府服务。公共管理模式构建、运用过程中,一定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合理地对人民群众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进一步对公共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以便公共管理的质量能够得到综合提升。
3.3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职能。在开展公共管理工作时,要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职能,把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优势互补、监督有力、富有实效”的监督体系,形成整体监督合力,完善各项监督制度,促使公共管理机关真正按照人民意志进行公共管理。
3.4提升公共管理者的素质。引导他们加强学习,提升政治理论素养,提高为人民服务意识,增强对重大问题的决策能力、综合协调能力。教育他们必须摆正位与为的关系,以一个平常的心看待名利,用超常的工作水平,赢得非凡的管理业绩。强化对公共管理者的培训,完善自身公共管理知识,结合管理人员现有水平进行分层培训,提升培训质量,增强管理水平。积极地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定期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客观且合理的评价,以便政府的管理以及工作效率能够得到整体提升。
3.5推进公共管理模式“一体化”。对以往“分散化”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和改进,从之前的分散化逐渐向一体化进行过渡,这样既能健全公共管理体制,而且能强化各部门乃至各地区的联系,从而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实现相互合作。在具体的模式构建过程中,应该打破各个部门之间的壁垒,加快从“事”向“制”“治”“智”转变,实现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形成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的整体智治体系,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运转顺畅的一体化治理格局,建立统一的公共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于礼. 公共管理模式的构建现状及途径探析[J]. 现代营销 : 信息版 ,2019(12):158-159.
[2]于礼. 论公共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 报 ,2019(7):77,80
[3]高宇. 公共管理模式构建现状及途径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202(10):202-203.
[4]孙延斐. 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模式的探讨[J]. 商, 2011, 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