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本质 探寻音乐之美---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2/2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0期   作者:冯潇潇
[导读]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的主要理念,是他根据当时中国的教育现状及其渴望改变时代需要而提出的
        冯潇潇
        惠州市惠城区三栋镇福长岭小学  516000
 
        摘要:“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的主要理念,是他根据当时中国的教育现状及其渴望改变时代需要而提出的,它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观点的综合。《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我们教学的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强音乐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这与陶行知说的生活就是教育的观点不谋而合。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为我们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打开了思想束缚,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想象;编写歌词;突破教学难点;审美意境
引言:
        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的生活中多一些音乐带来的快乐。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的主要理念,是他根据当时中国的教育现状及其渴望改变时代需要而提出的,它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观点的综合。生活教育思想结合当下的小学音乐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我们教学的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强音乐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这与陶行知说的生活就是教育的观点不谋而合,为我们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打开了思想束缚,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其实质就是教学做合一。这就为我们实行生活化教学提供了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方法途径。
        身为音乐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的迫切需求,选择最契合时代的方法去教学。让他们更主动学习音乐,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养成终身学习的信念,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而这些就是我一直以来积极寻求、探索的问题。正因如此,我选择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与小学音乐教育摆在一起,并作为研究方向,也是为了更好的强调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那么,在实施小学音乐教学时,如何做到教学的生活化,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更好的学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而实施:
一、善于想象,密切音乐和生活的关系
        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对直观的、可以触摸的、生动形象的、有趣的知识的掌握,很多是来自于主观感受,对过于抽象的内容是难以理解的。我们在教小学生音乐时,必须有着符合学生年龄段的教学方式,以构建音乐基础知识,培养能力为主,提升他们对音乐学科的兴趣,借以增进学习音乐的自信心。作为老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懂得引导小学生把自己平时的积累跟课堂内容融合在一起。关注学生对音乐的真正需求,发现他们上音乐课的表现,做到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传授方式,真正做孩子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成长路上的共同进步者。
        例如在教授歌曲《红蜻蜓》时,学生很难做到演唱时的“渐强渐弱”这一难点。毕竟孩子还小,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火车进站时听到的汽笛声,边由弱渐强的击掌边随之用同样的音量唱“咔嚓”,再让学生想象火车出站,可以让学生边唱歌边做手势来感受。这样一来,我们让孩子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应用于学习就加强了他们对“渐强”,“渐弱”的真实体验,在演唱歌曲《红蜻蜓》时学生会自如的运用渐强、渐弱的演唱方式,将歌曲中深情地的韵味表现出来。同时,我们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孩子们用火车进站时的“咔嚓”动作及声音来配以《红蜻蜓》的歌曲,从而使学生学得意犹未尽,轻松而又快乐。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孩子们经历过的生活场景来教学,他们“叽叽喳喳”的议论,容易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从而及时的激励中实现教学的目的。小学生通过生活的点滴表现音乐,能够充分意识到音乐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也就能领悟到音乐的魅力。
二、结合生活感悟,引导学生编写歌词
        学生的思维敏捷,当诗词熟读成诵时,喜欢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作为音乐老师,要懂得引导学生利用优美的音乐旋律,模仿着歌词内容填补自己要表达的心情。

低年级的学生积累的词汇量较少,如果让他们独自编写有一定困难,一般都是在高年级里教学生填词。其实,低幼年级的孩子想象力更加丰富,引导他们从生活中找内容,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表演的效果更加逼真,创编的自然也就更有意义。
        在创编教学中,我们要启发孩子们联系日常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教授一年级的《动物说话》一课,当孩子能熟练演唱后,就可以以生活实例为内容,进行各自的表演。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边舞边唱,唱着自己编写的歌曲,跳着自己创编的舞蹈,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只要去观察,就会有所发现。
三、契合生活经验,实现教学中的突破
        经过调查研究,小学生对音乐的理论知识并不喜欢,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枯燥无味。如何让学生对音乐的理论知识感兴趣,成了音乐教学的一大难题。理论学习对歌唱而言,却又是不可或缺的。掌握了理论,才能在音乐欣赏上走得更远。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其实只要善于在特定情境中去引导,学生还是很容易在乏味中找到自信和乐趣。
        我曾经听一位音乐老师运用一个小游戏来讲解十六分音符。他先带领孩子们玩了一次鸡妈妈捉虫的游戏,鸡妈妈吃的饱饱的,要生蛋啦。他又和孩子们玩母鸡下蛋的游戏,“孩子们,鸡妈妈生了一个又白又大的大鸡蛋,可高兴了,它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你们知道它是怎样叫的吗?”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胆大的孩子立刻举手回答:“咯咯咯咯....”教室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你一句我一句的,兴趣也就一下子激发出来了。此时老师再把十六分音符的理论知识贯穿其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个方法很值得借鉴,作为一个老师,善于举例,旁征博引,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在进行各种音乐形式的学习时,最棘手的就是节奏。只要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用心的去观察就可感受到节奏就在我们身边。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十六分音符节奏的时候,我先播放日常生活中打鸡蛋,捣蒜泥的声音让学生听,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发现声音有规律,并且速度快,很多学生还能立马感受到与十六分音符很相似。互动讨论生活中与所学节奏相似的声音,学生会惊喜地发现“电话铃声”与“三连音”节奏相似,“马蹄声”与“十六分音符”节奏相似,“时钟发出的声音”与“八分音符”节奏相似,“切菜声”与“四十六分音符”相似......学生再也不觉得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是枯燥无味的。
四、融合审美感受,体验生活音乐的意境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审美为核心”。小学生的音乐教育主要通过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体会生活中的意境。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创设生活情景,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地体验音乐的美。通过音乐陶冶,自然而然就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就会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就会使学生更热爱生活。所以教师要懂得创设艺术氛围,如音乐与诗歌的整合。在学校的文化艺术节表演时,教师就创造性地排了一个诗歌整合的生活情景剧。它是将《明月几时有》这首有名的诗歌用说、唱、演的方式,将诗的意境淋漓尽致地展现于大家面前。无论是否学过这首诗,大家在看完这个情境剧后都会朗朗上口地吟,都会不自觉地唱。
        作为教育者,必须懂得把教育和生活联系起来。音乐源于生活,作为人师,只有掌握到音乐和生活的关系,才可以实现生活与音乐的融合,为提升学生的感悟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菡.小学音乐教学方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8(12):157.
        [2]冯微微.音乐核心素养的特征的特征与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12月;
        [3]文系音韵一一第三、四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
        [4]张淑珍主编.《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中国纺织出版社;
        [5]耿家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路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