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佳梦 覃庆荟
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广西 河池530800
【摘要】目的:探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所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护理一周后的肢体功能评分、肢体功能障碍分级构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护理,肢体功能评分和肢体功能障碍分级对比都明显优于护理前,其中干预组患者的肢体功能评分、肢体功能障碍分级构成明显要优于对照组。结论:对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的预防患者因长期卧床导致肌肉功能萎缩和神经功能,降低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护理效果
前言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其多发于老年患者[1-4]。这一疾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患者的脑血管堵塞,脑供血供氧出现短暂不足,导致局部神经组织坏死从而致使神经功能缺损,患者穿肢体功能障碍的情况[5][6]。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本研究主要是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护理,观察其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所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干预组中有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为44-75岁,平均年龄为(60.4±2.6)岁,出血性脑梗死患者19例,缺血性脑梗死16例;对照组中有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为40-79岁,平均年龄为(63.4±1.5)岁,出血性脑梗死患者22例,缺血性脑梗死1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和疾病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1)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且符合这一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7];(2)首次发病病程在24小时内;(3)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此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具有精神疾病、沟通障碍的患者;(2)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3)合并其他所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4)不同意此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服务,主要是包括用药护理、实时监控生命体征、常规健康宣教等内容,干预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发放医院自制疾病宣传小手册、面对面指导等方式提供患者及其家属关于脑梗死疾病的相关知识,还可以设置健康宣传走廊、播放多媒体、组织健康座谈会、病友现身说法等方式进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2)心理护理
因脑梗死会导致患者肢体瘫痪、肢体不协调、言语功能丧失等,患者在心理上容易产生急躁、抑郁、悲观的情绪,再加上来自社会大众的压力等,患者的情绪极不稳定,而患者的情绪和其病情恢复息息相关。因此护理人员要实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疏导患者的不良心理,同时要指导患者家属多关心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3)按摩护理
长期卧床的患者其肌肉功能容易萎缩,因此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抓捏瘫痪肢体的肌肉、帮助其进行被动运动,同时可以鼓励患者试着用大脑去支配其双侧肢体,采用冷热毛巾进行擦敷患者肢体的肌肉。对于0-1级的肌力这可以用适当的力度对瘫痪肢体进行掐、刺等动作,程度以患者能忍受为限,以此来引发患者肢体防御性的主动运动;对患者瘫肢肌肉群施加阻力,配合口令让其达到能达到的范围。
(4)肢体功能护理
肢体功能护理主要包括体位护理、床上活动、起坐训练、平衡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方面。体位护理是让患者采取仰卧位、健侧或患侧卧位的床上体位,利用软垫支持患者患侧卧位,保持患侧的功能为,定时变换体位进行肢体按摩;床上活动是指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包括翻身、床上跪立位、四肢活动、关节屈伸、关节被动活动等;起坐训练患者自行或在他人的帮助下进行床边坐起活动;平衡训练主要是站姿、双下肢负重站立活动;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主要是锻炼患者穿衣、吃饭、洗浴、刷牙、如厕等日常活动的能力。
1.3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护理一周后的肢体功能评分、肢体功能障碍分级构成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运用 t 的检验原理,计数资料主要采用 χ2 进行检验,以 P < 0.05 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png)
3结论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从健康宣教、心理护理、按摩护理、肢体功能训练等方式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的预防患者因长期卧床导致肌肉功能萎缩和神经功能,降低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茂林,林大勇,白剑. 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及对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05):1234-1236.
[2]朱梅琴. 社区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评价[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9):4558-4559.
[3]李桂兰,张丽.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河北医学,2015,21(02):343-345.
[4]刘雪平,李小敏. 关于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 青岛医药卫生,2015,47(04):309-310.
[5]王贺,张逊娟. 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3):139-140.
[6]张博华,李志贤,赵亚利,胡玉松,周勇,范金阳.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干预急性脑梗死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01):142-145.
[7]郭炜. 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分析[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