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良海
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
摘要:古诗主观题考查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常常成为学生失分的重点区域。本文主要从读懂、理解古诗,建构起阅读鉴赏所应具备的知识网络图,熟悉应答的技巧,加强古诗鉴赏题目训练进行分析。
关键词:课程标准;懂诗家语;建构知识;古诗鉴赏。
一、考情梳理
(一)、2020年主观题汇总
(新课标1卷2020年)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2卷2020年)这首诗歌阐述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新课标3卷2020年)诗人由苦笋联想到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处?请简要分析。
(新高考1卷2020(山东卷))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二)、考点分析
新课标1卷:次韵赠友诗【陆龟蒙·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新课标2卷:咏史怀古诗【王安石·宋】——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自主探究。
新课标3卷:咏物诗【陆游·宋】——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
新高考1卷:赠别诗【杜甫·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景物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三)、试题特点分析
1、2020年高考古诗主观题的考查,涉及的大多是诗歌鉴赏复习中的常规重要题型,并且与各自的题材匹配度比较高,也是相应题材诗歌中的重点。
2、很重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2020年的诗歌鉴赏都是古诗,其主观题,答题的基础以及关键都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弱化了对手法技巧类题型的考查,几乎没有模板化的套路题,因此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充分重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3、在全国卷2中出现了自主探究类的考查,在新高考2卷中出现了比较鉴赏,这需要引起注意,在复习备考中应做相应的训练。
二、复习备考策略
(一)、重视解读诗人诗家语。
高三学生要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揣度使用的语言和修辞手法,体会表达出来的情感思想,领悟诗中的意象及其营造的意境,并且从整体上对诗歌进行鉴赏。
“先读懂,再赏析,后答题。”应对古诗鉴赏,首要的任务是——读懂。
鉴,可理解为懂;赏,关键在于手法。 先解决认识的问题,然后解决实践的问题。读懂古诗的内容,这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多年以来,学生的古诗鉴赏主观题答题情况很不理想,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读不懂诗歌的内容。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几千年的诗歌历史,语言讲究含蓄、精练、抒情、韵律等等,这就意味着它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我们习惯称它为“诗家语”。为满足上述特点,诗人经常通过改变词性、省略语句、颠倒语序等方法对语言进行再组织甚至再创造,而这就增加了理解古诗的难度。
所以掌握读懂古诗的方法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古诗的含义有浅层和深层之分,那么,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所用到的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多样的,但是,最主要的是明白浅层意思和领会深层意思。
(1)浅层意思如何明白?
①、填充诗文内容——古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和过渡语等等。
②、调整词句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③、整合文中句意——前后连缀,尽可能翻译成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古诗含蓄、凝练,表达曲折、俭省,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都必须细细体味。古诗的载体是古代汉语,借用文言语法跨越阅读障碍,固然不够科学,但可以应急。虽然古诗直白翻译,诗味全毁,但眼下时间紧迫,等不得慢工出细活。在此基础上,完成语言重组,还原画面,整体把握,先大致读懂。
例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千古江山,无处寻觅英雄孙仲谋。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依旧(于)春风笑。
提示:利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辨明成分,恢复语序,补全句子,重组诗句,还原画面。
(2)深层意思如何领会?
①、联系诗文信息,揣摩语言
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情感语言和首尾句。
②、再现诗文情境,设身体验
通过联想、想象,再现诗歌情境,并设身进入这一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③、筛选词语,确定内容
联系意境、情感、思想态度等相关主题词,确认诗歌的深层意思。
例2: 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昨夜微微的霜冷刚刚吹过黄河,早晨(我)便听闻你唱起离别的歌来。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我想到)路上忧愁的你应不忍听鸿雁的叫声,更何况你是行走在他乡的山水间。
如果我们能够确定主体情境,分清主客观画面(情境内外画面),合理串联主客观画面,勾勒诗人在处境中的体验,换位思考,就能看诗人所看,听诗人所听,想诗人所想,体验诗人所体验,那又何愁读不懂古诗?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一起,从题目、作者、注释、意象、题干等入手,层层深入,先读懂浅层意思,再领悟深层意蕴,重视古诗内容的理解,要相信功夫一定不负有心人,学生对古诗鉴赏的能力一定会不断的提升。
(二)、注重知识储备和思维迁移。
古诗主观题考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分布很广,对鉴赏者的要求很高。考生的文化素养,包括所具备的鉴赏知识、生活阅历、审美情趣等等,这些知识在答题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诗词文化知识的积累在备考策略中应是重中之重。
1、要熟悉古诗各种知识,理清自己的分类体系。
明确古诗题材,把握古诗主要形象,了解古诗语言特点,准确区分诗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构思立意等知识。通过明晰概念、科学归类,提升复习效率,达到“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不同诗人的诗歌情境和情感有时也会有相通之处。例如,读到朱湾“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我们会想起陶渊明笔下的“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同样是柳暗花明的情致,同样是偏僻幽静的去处,都共同表达现出两人远离尘俗,向往归隐的诉求。同一位诗人的不同作品中,这种表现那可就更加明显。
2、要规范答题,会用特定的精确的术语表达。
在高考试卷里面,古诗鉴赏所考察的知识点,可以用“鉴赏评价”四个字来概括。而“鉴赏评价”是这样要求的:
(1)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以及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可见,“鉴赏评价”是要求考生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所给的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鉴赏。这就要求学生要建构起古诗阅读鉴赏所应具备的知识网络图,熟悉各常见考点的设问形式及应答的基本思路或规范答题。为了能让答题有规律可循,针对古诗的考查点,考生应该总结出考题的答题规律。比如古诗各种类型表现手法及其特点、表达效果与答题表述等等,这些知识可以采用列提纲、配图表、编口诀、写笔记等方式来强化掌握。
古诗主观题考查就是问什么、答什么。即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1)、如果问“写了什么”,那就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那就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还可以答点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那就必需回答手法、内容、作用和情感。
注重对古诗内容理解,先读懂古诗,做好有关的知识和方法的储备、积累。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我们还要充分调动想象力、联想力,把一个个点联通成一张网,并做到灵活运用,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灵活的。再掌握答题思路,规范作答,在考场上必能应对自如。
结束语:总之,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之下,教师应该对高考语文卷古诗主观题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充分思考,通过分析其特点,改进复习模式,才能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备考更加高效率。
参考文献
[1]赵静宇、张开《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现存问题分析》
[2]毕晓兰《新课标卷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备考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