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红
山东政法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根据实地调研和深入访谈,对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融合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发现高校思政课存在着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不够全面、思政课教师意识不强、融合的实践性较弱等问题。建议从挖掘思政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共通资源、引导思政课教学中心向学生倾斜、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思考课程考核指标等方面去提升二者的融合度。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思政课;高校;融合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就如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等问题出台众多举措。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再次对创新改革做出了一系列战略安排。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如何加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显得愈发重要。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又需要思政课在内的其它课堂教学发挥支撑作用,起到配合协调的功能。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史长而且发展的程度也比较高,主要途径是开设思政课来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成长,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高层领导也多次对思政课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进行了强调,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去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多极化的世界趋势日趋深入,使得社会对高校学生创新的意识和精神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高校当前的思政课有着前述的相关优势,但是同时也面临着思想观念含糊不清、教学模式方法等方面创新不足的问题。对此,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以其天然的社会实践性有望为当前的思政课发展打开一个突破口。
基于此背景下,立足融合的角度,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融合现状进行分析,探索二者融合的机制,这对深化教育改革,对提高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效率都有着积极作用。
二、调查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调查总体情况描述
为了解山东省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际状况,选取山东省内高校(山东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政法学院、山东体育学院等)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状况调查”,本调查于2019年4月开始,至2019年6月结束。在山东省内高校中随机抽取了近3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过程以电子版为主,借助网络数据平台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所在高校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学情况以及两者融合情况等,共回收有效问卷287份,其中,
专门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本科学历所占样本比重高达64.3%,而本科以下与以上学历所占样本比重为36.3%。女性大学生占调研样本的71.8%,男性大学生占调研样本的28.2%,男性与女性样本在比率上存在较大差距,也许与调研学校的专业有密切关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认知调查
为深入了解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发展现状,课题组成员与省内高校教师、学生通过日常访谈,对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融合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1、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覆盖面
如图3-1可知,有89%的同学选择了“有开设”,只有11%的同学选择了“没有开设”。这表明,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山东省相关高校都有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课程形式多样,并取得了可观的效果。
图3-1 图3-2
2、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
从图3-2可知,80.4%的同学选择了“开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63.4%的同学选择了“举办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讲座”,34.8%的同学选择了“企业见习或参与相关比赛”。由此看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主要集中在开设课程、举办讲座上,但创新创业教育应更加注重其实践性。
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在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过程也,也要注重其实践程度的提升。如通过组织思政活动,带领大学生去观摩名人纪念馆、直接参与创新创业类的科技竞赛、听取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等,让高校大学生在正式步入社会之前能够亲身感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3、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必要性
如图3-3可知,92.7%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是有必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3.8%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没有必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还有3.5%的大学生对此持中立态度。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是国家提出的大政方针,更是广大同学们的期待,所以,高校应积极主动的采取相关措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的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
图3-3 图3-4
4、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中的效果
如图3-4数据可以看出,高达91.5%的高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了思政课的教学,只是融入的程度不同,只有8.5%的高校是根本没有融入的。总体看来,绝大部分高校能够积极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融入的还不够全面,高校应寻求更多有效的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
5、思政课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如图3-5数据可知,40.2%的大学生认为思政课能够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创业价值观,42.3%的大学生认为思政课能够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创业品质,还有14.3%的大学生认为,通过思政课可以激发自身的创业热情,仅有3.2%的大学生认为思政课对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没有作用。总体看来,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思政课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正面引导作用。
图3-5 图3-6
6、思政课可借鉴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如图3-6可知,76.8%的学生选择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59.8%的学生选择“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日益融合的教学模式”,56.6%的学生选择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8.9%的学生选择了“无特色可借鉴的教学模式”。总体看来,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思政课可以借鉴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教学模式,这也启示我们高校应积极主动的借鉴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的教学模式,以此推动思政课的进一步发展。
7、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面临的困境
从图3-7可知,60.3%的学生认为是两门课程之间的资源融合度底,51.3%的学生认为是缺乏较强的实践性,38.9%的学生认为是缺乏高校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26.3%的学生认为是师资数量不足。综上观点,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应从加强对师资、两门课程的融合度、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加强实践性这几个方面改造。
图3-7 图3-8
8、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方式
从上述如3-8结果分析可知,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四种方式所占比重差距甚小,内容渗透、营造氛围、加强实践性以及教师积极性所占比重分别为72.3%、62.9%、57.7%以及56.2%。表明以上四种方式所发挥的效果也相差无几。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过程上,可重点从思政课教师意识、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营造、思政课堂实践性程度提升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渗透四方面展开。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被调查高校的数据和结果分析可知,此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客观、准确、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从总体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高校思政课存在着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不够全面、思政课教师意识不强、融合的实践性较弱等问题。高校认识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但是并未找到较为合适、通用的途径。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对策
鉴于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我们以思政课作为载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两者融合的路径:
(一)挖掘思政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共通资源
从“毛中特”的角度看,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总结我党实践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写而成,目前还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当中。再从另一个角度“思修课”看,它归根结底依然是政治课,理论基础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同的是它的编写在结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二者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和与时俱进。这也与我们创新创业教育所倡导的创新意识培养非常契合。
(二)引导思政课教学中心向学生倾斜
思政课要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转化,就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性。比如建议学生在课前形成对时政热点或是身边某事的独立思考,而后在课堂中进行观点发表。如此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养成了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观察敢于表达的创业品质。这样的思政课堂,本身也是一种思辨过程和一场头脑风暴,教师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充分表达观点,各抒己见进行思想碰撞。让学生在思辨中深刻领悟思政课的核心观点才会对我们的思想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一改传统的说教模式,既增加课堂的活跃度又增加的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思政课程考核指标
从教师课堂质量的考核方面入手,让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师的工作考核密切相关,可将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的传授作为思政课程的考核指标,使二者的融合工作能从意识层面提升至管理层面。如学校教务处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思政课课程教学大纲中植入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并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加以考核,充分展现出思政课教学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让二者的融合效用更加量化,从而更好的去指引高校学生树立与创新创业情景相关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高校的专业也可以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新的专业特点与专业发展规划,并与思政课教师共同研讨、准备相关课件资料,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也能密切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2017-10-18.[EB/0L].http://www.china.com.cn/cppcc.htm
[2]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0L]. http://cpc.people.com.cn/GV/content_634567776.htm .
[3]王茜.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研究[D].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3.
[4]颜思思.温州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D].温州大学硕士论文,2018.6.
[5]杨清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调查——基于山东省高校实证分析[J].锋绘,2018(1).
[6]姜春英.“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J].职教论坛,2015(12).
[7]张小竹、钟卫红.基于教师自主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考核探索[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 (12).
[8]姜凌琳.慕课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变革的探索[J].英语广场,2016(10).
[9]李茜.高职商务英语视听说信息化课堂教学实例分析——以Taking Dinner in a Restaurant(商务宴请) [J].科技资讯,2018 (4) .
[10]周文静.创新创业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教师,2017(18).
[11]项久雨、石海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效应生成的三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8(4).
[12]朱秀清.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羽毛球选项课为例[J]. 运动,2018(10).
[13]陈鹤松.党的十九大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究[J].高教论坛,2018(1).
基金项目:山东政法学院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评估机制研究”(2018JYB005)、山东省高等教育人才研究会课题“互联网+”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机制研究”(RK19-11)。
作者简介:杨清红(1982—),山东政法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创新治理、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