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21期   作者:何怀福
[导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流入城市
        何怀福
        广西合浦县山口镇中心小学      536122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流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群体——留守儿童。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已经出现。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影响到农村教育,应该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指出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传统教育观念尤其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些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太重视。更加注重学习成绩。在身体健康问题上,农村地区的教育是相同的。
        心理健康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主要是指个人心智、情感和身体的成长协调发展,表现为良好的性格、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态度、正常的意志、恰当的行为、良好的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但是对于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这方面的问题愈加明显,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发展,也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问题出现的背后几乎都有心理问题。所以,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要充分重视,积极想办法、找措施。
        二、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方面: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养成以下不良性格:(1)自私狭隘型。常为小事闹矛盾,斤斤计较;(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缺少对他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孤僻,不善交际。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2.人际关系方面:留守儿童很多是由爷爷奶奶监管,这就使得他们容易形成孤僻、自傲的性格;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导致他们缺乏基本的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这些学生给人的感觉内向、缺乏热情、缺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欢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或者爱发脾气等。
        3.情绪方面:具有逆反心理、缺乏安全感。老是忧心忡忡,情绪不安,喜欢与人对着干。遇事时易激动,不稳定,自制力较差。
        4.意志方面:怯弱,害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做事瞻前顾后,缺少主见,缺乏自信;情感脆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
        
         三、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教师要明确自身职责,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因此我们经常将教师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进行比较,这也说明了教师在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性。实际上,对于教师的教育工作,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学生。对于教师的职责来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既包括知识的学习,也包括身心的健康,这对于教师的要求来说应该是非常高的。

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变化也非常大,这就需要教师要清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所在,强化学习、研究的意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上的健康,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1. 教师要加强学习
        学校教育是对学生最直接也是最为系统的教育,而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负责者。教师既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也负担着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其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广大教师要强化学习意识,特别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研究心理学,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了解如何艺术性地和这些学生交流。同时,在实践中要逐渐去尝试、去应用,在应用中去总结和反思,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教师这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 教师要转变心态,与学生缩短“心距”
        古语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要想真正改变学生,必须要走进学生的心里,进行心与心的真诚交流与沟通,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够拉近距离,教师才能逐渐去影响和感化学生。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做出改变,特别是要避免遇到问题时就对学生进行批评、呵斥等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要学会倾听,耐心等待,给学生倾诉、表达的空间,师生之间有了有效的交流,才更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心理上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创设良好的氛围,营造健康的环境
        心理氛围的营造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是促使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可以使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
        首先要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班级开展互助学习、互助友爱的活动,建立友爱、平等、互助的同学关系。号召其他同学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帮助留守学生,让他们在学校里感到快乐和轻松,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舞他们的勇气,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让每一个留守生健康成长。
        其次,营造和谐、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体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在课堂上,要多关注留守学生,多为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表述自己,多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多指导成绩差的留守学生,让留守儿童有忧患意识,有良好的未来乐观的态度,如此才能对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充满信心。
        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实践活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既要停留在口头上,又要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培养和巩固。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使他们得到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抓住课堂内外学生的问题,善于引导,使其成为教育契机,随时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此才能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我们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和有效指导。只有共同努力,留守儿童才能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郭永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2010(18).
        [2]冯宇,马思放,阳婧,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以广西马山县为例[J].世纪桥,2009(15).
        [3]王江南,邓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学校原因及应对策略[J].河南科技:上半月,2013(1).
        [4]刘琴,孙敏红,赵勇,等.影响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