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感情朗读走出“朗读腔”

发表时间:2021/1/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月30期   作者:刘荣华
[导读]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们的朗诵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有感情朗诵课文作为学生的重要技能需要语文教师重点培养
        刘荣华
        江苏省泰州泰兴珊瑚小学 225414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们的朗诵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有感情朗诵课文作为学生的重要技能需要语文教师重点培养。各类新媒体、培训机构、学校都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营造了浓厚的朗诵舆论氛围,随着央视《朗诵者》的播放,社会上也卷起了一股“朗诵热”,借助朗诵教学激发全面对阅读的重视,以充满仪式感的方式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朗诵;小学生;语文教学;阅读;
        前言: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小学生自身朗诵基础薄弱,受到各类朗诵文化的影响在模仿过程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予以正确的引导,发展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制定符合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教学策略,让小学生完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的教学目标。
一、朗诵出现“播音腔”的原因及表现
(一)学生的朗诵方法不得当
        语文教师在朗诵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学生们为了达成相应的目标会模仿电视节目中或者培训机构中主持人的动作和表情做出过于夸张的朗诵表演,学生们在朗诵训练中用力过猛给人一种阴阳怪调,装腔做作的感觉。笔者认为学生们这种不自然和不正常的朗诵模仿行为不利于学生们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朗诵。
        另外,学生们朗诵前并未进行课前预习,在朗诵课文中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还没有深刻领悟课文中的意思就只能像机器人一样进行一字一顿的朗诵,甚至出现指读的现象。学生们在集体朗诵中会出现拖音的问题,在读语气助词“的、吧、着、了”的过程中会习惯性地用拉长音的方式来处理,朗诵节奏感差,读的不够齐整,朗诵水平层次不齐。
(二)教师朗诵教学方法不当
语文教师在朗诵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们在课上会习惯性地让朗诵水平好的学生们进行领读,其他学生进行跟读,不断暗示下提升了朗诵水平高的学生而降低了其他学生的朗诵积极性,其他学生们的朗诵自信降低了,在集体朗诵中会出现佯装发声的现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朗诵文本的内容就对学生进行高声朗诵,学生们在朗诵表演中出现朗诵腔也是情有可原。语文教师在朗诵教学中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学生在朗诵中出现的个别行为进行细心的指导,对学生漏字,填字,读音不准,拖腔的行为进行一一指点,学生们在日常的朗诵训练中就会显出朗诵腔。
二、摆脱矫揉造作的腔调,自然阅读
(一)鼓励学生展示真实自我
        学生们人生经历尚浅,很多字音还读不准,甚至不能清晰明朗的准确表达。

在朗诵教学前,语文教师首先让学生达到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集中精力用准确的语调和发音去清晰清楚的朗诵。语文教师在朗诵教学中会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对比,要选拔出“最有感情”的人领读展示。学生在一种竞技的环境中开始进行表演,这样将不利于学生们带着自己真正的感情进行朗诵。语文教师在朗诵中要以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们自主体会阅读文本中所诠释的情感,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试着跟阅读文本的创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们寻找到真我,才能在别人的故事里浇灌自己情感的块垒,进行个性化的朗诵。
(二)帮助学生掌握朗诵的方法
        朗诵是有方法可言的,语文教师让学生掌握语言的运用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引导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教学中,语文教师在朗诵教学中引导学生们通读课文,逐字逐段的用三角符号将重音标注出来,用波浪线标注需要拉长尾音的读法,再分别用虚线、实线的方式进行标注出不同语气词的具体读法。语文教师先进行泛读,用低沉的语气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稍扬的语气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用重读的语气示范“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一去”后面标注顿或稍慢的符号。学生们在专业的指导过后,逐渐掌握具体的朗诵方法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试着自己练习其他朗诵文本,循序渐进的融入感情,熟能生巧。
(三)借助多种资源助力朗诵教学
        朗诵本身需要朗诵者融合一定的情境和情感,将阅读文本中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们播放优美的配乐,为学生们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学生们才能进入情境融合自己的情感进行朗诵。在朗诵学习活动中语文教师以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和对话,分别发表对阅读内容的见解,学生们在分享中才能多角度的理解阅读文本中的情感,在思维碰撞中为较好的进行朗诵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们在朗诵文本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运用录音设备给学生们录制下来,对学生的语速语气进行重复的播放和纠正,能够顺理成章的推动学生摆脱朗诵腔。

参考文献:
        [1]融媒体环境下朗诵教学模式探究[J]. 符进叶.西部广播电视.2019(12)
        [2]配乐对节目情感的作用分析——以《朗读者》为例[J]. 于鑫平.新闻战线.2018(16)
        [3]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J]. 庞伟.传播力研究.2019(12)
        [4]诗词朗诵与声乐演唱舞台艺术实践的结合分析[J]. 梁少博.戏剧之家.2019(03)
        [5]诵吟声里得诗味——摭谈初中古诗词朗诵教学[J]. 罗爱平.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