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雁姗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关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民办高校就业形势更不容乐观。在就业指导水平急需提高的情况下,研究民办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要加强民办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必须改进就业指导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加快就业指导人员的科学性发展,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整体素质,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措施保障以及建立一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学生个体以后的生存与发展情况,关系到一个家庭的二十多年的辛勤付出能否得到有效回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效益能否得到社会有效认可,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以及发展前景,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高效的就业指导,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以及数量,而民办高校受影响的程度最深。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是其中影响因素的关键,为了保证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一支相对比较稳定、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加快民办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步伐,探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新体制、新体系,提出实际可行的建设对策,是摆在高校就业工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
一、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整体素质
民办高校就业指导队伍首先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时,应该要具有高尚的品格,精湛的业务水平,面对学生时首先要为人师表,尊重学生,做人诚恳,坚持原则,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着学生,牵动着学生的心,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这就要求就业指导人员要具有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心服务,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认真细致的做好有关就业的每一项工作。同时,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还要依据日渐变化的就业形势变化以及市场需求,不断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及时解决就业指导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加强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结构培养。高校的就业指导是一门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包括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就业指导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所以,就业指导人员应根据就业指导特点和内容,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给予相应的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定位和择业,以实现顺利就业。民办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实践性,面对复杂的就业情况,丰富的就业指导内容,民办高校就业指导队伍更应需要具备全面的能力。对就业供求信息和市场需求的趋势的把握并不是件一劳永逸的事情。通过正确的分析形势和科学的判断不断变化的市场就业需求,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人员要取得对学生就业的指导权,就必须深入用人单位、深入毕业生,认真调查研究,善于把握经验和规律,及时准确地向学校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部门提供指导性的信息,给学校将来课程和专业的调整、招生计划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1。
二、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打造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就业指导队伍。从目前民办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来看,主力军是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辅导员队伍,而辅导员的人数占大多数,他们对学生择业心理、思想动态比较熟悉,年龄大多数比较年轻,与学生较易交流,没有代沟,容易获得学生信任与其沟通。另外,辅导员由于工作的连续性,可以从大学生入学就开始实行就业指导直到大学毕业,因此有利于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并且他们长期工作在就业的第一线,拥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具有扎实的业务功底,对就业市场熟悉了解,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与用人单位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加强对这支队伍的培训,可以把他们建设成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民办高校应鼓励、支持他们积极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和人才测评、心理测评技术学习,将他们的直接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鼓励他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道路,从而成为高校专职的就业指导教师。民办高校可以安排教学经验丰富,对本专业领域拥有一定资源的专业课教师担任班级的班主任,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专业学习,同时也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是一支在学生心目中最具权威、最令学生信赖的就业指导队伍。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可以利用对学生所学专业的全面认识,清晰了解该专业所需的知识层面和理论深度的优势,更有说服力地培养学生的择业观,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他们在从事专业领域的工作中必定会接触部分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因此他们更有机会了解同自身专业有关的用人单位的内部构建和人才需求标准,同时也可以利用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机会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给学生提供一部分可参考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同时,组建一支由相关人士组成的阵容强大的兼职队伍。各高校可以将社会上一些知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政府官员、知名企业负责人、教育界著名人士以及往届成功就业创业的毕业生等组成阵容强大的兼职队伍,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依靠其丰富的实践经验1。
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的发展方向、行业发展特点、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和求职过程中的技巧,利用专题课、讲座、报告会、团队辅导等多种形式,不但可以丰富学校就业指导的形式,也能与社会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更有利于推进学校就业指导的开展和学生的成功就业,多种渠道进行建设。
三、加快就业指导人员的科学性发展
加强就业指导机构的硬件建设。要想让就业指导活动办的有声有色,我们就业指导人员就必须利用优良的设备,当前广播、电视、电脑等媒体与手段都已经普遍采用,各个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设施,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便利的物质条件。利用国家宏观调控的制度,从教育经费以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划拨专项经费,专门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以及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充分调动各地方和各高校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的将资金投入到就业指导部门,形成鼓励投入和重点建设的机制,最终为社会输入优秀的毕业生。提高专业化素质,渐行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制度。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是我国从事就业工作者拥有的最有权威的证书,目前,在我国从事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权威性的证书是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通过内容完善、考核更加科学的国家职业指导师培训,可以让就业指导人员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以及职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因此,在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中,要逐步将就业指导岗位要求与职业资格证挂钩,要求上岗的就业指导人员必须有国家职业指导资格证书,对于一些新加入的就业指导人员,都必须参加资格培训,培训合格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优化就业指导队伍结构。一个好的团队可以发挥巨大的力量,同样,一所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就是一个团队,要想让这个团队发挥巨大的力量,就要合理的优化就业指导队伍结构,要密切结合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合理搭配在知识结构,文化修养,人格特征以及性别年龄相均衡的就业指导人员。另外,也要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文化素质水平,定期选派就业指导人员外出培训以及进修,力争使他们朝着高水平、高素质方向发展。
四、完善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机制
为了提高民办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教学水平,民办高校应该大力支持开设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积极鼓励所有就业指导人员担任该课程的任课老师,该门课程应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通过邀请不同行业的专家、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主管来校为就业指导人员培训等形式,而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业务水平,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就业形势。一方面,帮助了大学生学会向别人推荐自己,为将来顺利找工作打下了伏笔。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在不断的与企业知名人士接触,也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积累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业务水平。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加快队伍建设步伐。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可以根据就业形势的需要为学生编写符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的《就业指导手册》,指导学生如何就业,开设就业资料室和咨询室,并购置报纸、杂志,面向在校生开放。就业指导咨询师为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就业咨询;开设就业咨询热线电话并利用就业信息网等网络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指导活动,如职业生涯划大赛、简历大赛、职业情景模拟大赛等等,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丰富就业指导人员的就业指导经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组织就业指导人员到企业具体岗位进行培训锻炼。大学生想进行理想就业,就必须认识自己即将工作的相关岗位对知识和技能有何要求,只有符合用人单位需要,并且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大学生,才能获得用人单位的喜爱,能够得到自己心仪的岗位。同样,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为了应对日渐严峻的就业形势,充分了解大学生就业的岗位,就业指导人员不仅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交流,还要深入到企业里面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便就业指导人员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在符合大学生规定的教学大纲范围内,进行调整课程设置,以此来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业务素质,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五、发挥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措施保障
当前我国普遍存在就业指导人员专业知识欠缺、实际工作经验缺乏等问题,因此,高校要定期通过进修、短期脱产学习以及到兄弟院校深造等培训形式,为就业指导人员积极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让他们吸纳新型的就业指导理念,以便于更好地为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此外,高校也可采取专业讲座、经验交流会、专题会议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来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通过以上这些专业教育培训,使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思想更加先进,技术水平更加专业,理论功底也更加扎实。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课,而就业指导课多采用一次性的讲座形式,临时讲授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心理调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对学生进行大面积灌输,结果,收效甚微。就业指导课程、讲座及相关工作应贯穿每一个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无论是课内讲授还是课外讲座,给有职业指导师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都安排一定的课时,要求学生作为一门必修课来上,切实保障就业指导工作的时效性。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发挥其激励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激励手段,包括“提高奖金、提高福利待遇、职务晋升、人才出国培训”等方式,激励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创新的精神,积极改进管理和服务的方式,在就业指导工作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高校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志渊.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智库时代,2020(11)
[2]毕力格.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发展体制研究[J].中国商论,2016(25)
[3]池忠军,易汝玲.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论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4]孙井恒.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