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机制创新

发表时间:2021/1/27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31期   作者:郑叶玲
[导读]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提高,特别是工业的快速发展,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
        郑叶玲
        南京杰科丰环保技术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1100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提高,特别是工业的快速发展,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由于思想意识淡薄,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大气污染程度日益加重。近年来,面对灰霾型空气污染问题,各地政府逐步采取各种措施,将各类污染物的含量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其中,要注意分析气候变化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然后从不同角度,确定有效的优化措施, 争取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效果, 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气候变化; 大气污染; 大气治理;
        1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必要性
        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都源于能源利用中的排放活动。它们不仅来源相同,而且两者在影响人类生存环境时也相互作用。
        1.1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1.1.1空气污染的气候效应
        大气污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复杂的,气溶胶的气候效应是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以及不完全燃烧产生的黑碳和含碳有机物,在大气中通过化学和物理作用形成二次气溶胶。当气溶胶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并影响空气能见度时,就会出现雾霾。目前,我国雾霾灾害仍在大规模肆虐,华北等地区能见度往往不足500米甚至50米。在我国黑碳、二氧化硫等传统煤烟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以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为代表的区域复合污染日益突出。针对这种情况,2012年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
        1.1.2气候变化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虽然我国大面积灰霾灾害的发生根源于化石燃料的高强度排放,但区域气候条件的变化也会带来气象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空气质量。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同一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浓度可能相差十倍以上。如太阳辐射的变化会影响区域风场,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光照条件的变化会影响污染物之间的化学反应;降水量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污染物的沉降。研究表明,中国中东部秋冬季灰霾频发与东亚冬季风和大气湿度的年代际变化密切相关。
        目前,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有关。虽然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碳在中国法律中没有被列为污染物,但空气污染物中的黑碳颗粒和臭氧也有温室效应。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同源性和相互作用,要求我们在大气污染防治斗争中注意二者的协同作用。
        1.2 防治大气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体化
        1.2.1综合排放控制政策应以污染物减排为主, 统筹温室气体减排。
        在上述情况下,如气溶胶降温等措施往往不利于改善温室气体的排放质量,但这些措施往往不利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1]。此外,一些大气污染控制措施或技术也会导致额外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因为污染控制设备的生产和运行一般都有较高的能耗。
        针对大气污染防治与气候变化的负协同效应,坚持污染物减排的主导地位,确定冲突发生区域,平衡各种利益,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制定合理、有效、经济可行的政策,使冲突最小化,利益最大化。比如,针对硫酸盐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酸雨的危害,对二氧化硫总量控制不能动摇,只能加大温室气体减排力度,才能“弥补”大气污染物不断排放造成的大气变暖。
        1.2.2 黑碳等“短寿命气候污染物”减排是综合排放控制的抓手
        二氧化碳减排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但是减排的作用在短期内是难以察觉的。我国目前正处于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高位叠加时期, 其排放峰值出现在2030年左右。距离排放拐点还有13年左右, 这意味着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应有重点、分步骤进行。


        短寿命大气污染物 (Short-lived Climate Pollutants, SLCPs) 它不仅是一种大气污染物,也是一种温室效应物质,主要包括黑碳、对流层臭氧、甲烷和一些氢氟碳化合物。这些物质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比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短,并对短期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黑碳是煤、柴油等化石燃料和秸秆等生物质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它是造成区域灰霾天气和光化学烟雾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流层臭氧是氮氧化物光化学反应产生的一种次生污染物。它是城市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之一,对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减少短期气候污染物的排放可以产生许多协同效益,特别是在应对短期气候变化的极端影响和改善当地空气质量方面。
        2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机制设计与路径分析
        2.1协同治理机制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相应的协同治理机制模型。从协同治理主体来看,生态环境部门可以充分发挥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主导作用,及时理清各类相关环境权益交易体系的交叉部分,并弥补由于对现有机制认识不足造成的一系列漏洞,环境规制作为一种外部压力,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企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开展环境保护行为。
        从协同治理对象来看,要特别关注同根同源二者的关系,以能源转型为动力,加快两者的治理。此外,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经验来降低治理成本。比如,气候变化的法律保护可以借鉴现有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框架,气候变化谈判的经验可以用来处理与空气污染有关的跨境纠纷。此外,还必须注意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对治理目标的干扰。考虑到气溶胶的降温效应,我们在制定碳减排计划时需要做出更加审慎的判断,对于气候变化导致的环境容量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气象信息的应用。
        2.2协同治理的路径分析
        化石能源一直是我国终端能源消费的主体。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17年发布的相关报告,世界电煤消费量占煤炭消费量的比重约为56%,美国高达91%,而我国仅为49%。受资源禀赋和转型周期的影响,我国当前和未来的电力结构仍将以火电为主。可见,我国能源结构仍有较大的转型空间,必须降低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充分发挥能源转型对协同减排的带动作用。有研究指出,只有提升生产流程,中国才能实现到2030年改善空气质量、达到碳排放峰值的目标。
        2.3以“汇率”打通各标的的交易
        基于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的密切关系,理清相关环境权益交易制度的逻辑框架,明确各自的定位和边界,然后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避免因仓促对接而造成混乱。同时,要尽快确定排污权、碳排放权、节能、能源使用权、绿色证书等环境权益交易对象的重叠覆盖范围,明确权责关系,并通过配额转换和市场互认实现功能整合,如确定能源利用过程中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系数,使交易指标通过一定的“汇率”进行转移,从而增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市场,给企业更多的选择,使各个市场形成良性互补和竞争关系[2]。例如,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节能交易由于其责任机制薄弱,不能有效地激励节能主体实现节能目标。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基础上,逐步向节能权交易靠拢,避免不必要的政策混乱和成本叠加。在指标跨区域交易中,应考虑区域产业布局、减排成本、工业污染治理成本等因素确定试点省市之间的交易系数,以确保试点省市之间交易的公平性。通过这些手段降低政策执行成本,更有效地利用市场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结束语
        气候变化将对空气污染产生一定影响,二者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3]。为了实现大气污染的有效控制,必须综合分析和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从不同角度,确定优化管理的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莉霞, 李建刚, 赵烜.兰州市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关系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5, (05) :8-11.
        [2]姜雁杰.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协控研究述评——基于经济学视角[J].现代经济信息, 2018, (22) :300-301.
        [3]丁一汇, 李巧萍, 柳艳菊, 张莉, 宋亚芳, 张锦.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J].气象, 2019, (03) :3-14+1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