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虹林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绵阳中学英才学校
摘要:计算能力是最基础且应用性最广的一项能力,是运算思维与运算技能的结合。而计算能力能够体现出一个初中生数学知识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文笔者则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计算能力;变式训练;错题
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之一,也是发展其他数学能力的基础。初中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期。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应抓住这一关键期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然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颇深,教师往往忽视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并且将计算的训练定义为以题海为主的训练,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还容易使计算过程变得低效甚至无效。鉴于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针对性地展开计算活动,这样既能够提高计算训练的实效性,还能够潜移默化地丰富学生的解题技巧,以此提高其计算能力。
一、重视变式训练,发展计算思维
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活跃学生的思维是每个数学教师所思考的问题。然而,初中生总是在计算相似问题时,由于“马虎”而出现计算过程混淆,导致计算结果出错。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产生,并以变式训练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某些变式问题深入解决,这样能够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使他们对计算问题产生一种更为清晰的解决思路,以此发展其计算思维。
例如:在“合并同类项”教学后,笔者出示一个问题,即:计算,学生能够结合自我认知解决这一问题。在此之后,笔者以这一原式为主,出示变式问题。变式一:已知,,计算A+B;当x=-3时,求A+B的值。变式二:小明同学由于马虎在解决“已知两个整式为A、B,其中,,求A-B”时将“A-B”错看成“A+B”,得到的结果为,求原式的结果。通过这样的变式问题,不仅能够使学生灵活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正确方法,还唤醒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逆向思维以及抽象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以原式为主,将问题进行不断变化,还使他们的计算思维不再局限于某种思考中,而是拓展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进而发展了他们的计算思维。
二、拓展问题维度,掌握计算方法
问题维度指的是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在解决一个计算问题时,由于学生存在着思维定势,并且总是以一种习惯性的解题方法进行计算,这样阻碍了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会使得他们只是掌握一种刻板化的计算方式,进而难以提升其计算能力。
因此,教师在训练学生计算能力时,应重视问题维度的拓展,并将一题多解式的问题渗透到教学中,这样能够使他们结合自我的认知来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以此使他们掌握不同的计算方法。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中,笔者提出一个问题,即:男女共120人,其中,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2倍少6人,男生有多少人?学生的常规解法是习惯性将女生人数设置为x人,则男生人数为(2x-6)人,通过这样的数量关系能够直接列出等式,进而求出结果。但笔者设置问题时,鼓励学生提出其他不同的解法,有的学生首先找到男女生人数存在的数量关系,进而设置男生有x人,则女生为人。而有的学生解决问题时,设置了男生为x人,则女生有(120-x)人。通过不同的解决方法,学生发现只要找出等量关系,就能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够丰富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还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而促进他们的计算能力得以提升。
三、及时反思错题,培养计算习惯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依赖心理较为严重,并且还未真正形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在计算练习后,虽然学生能够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纠正,但之后却缺乏反思错题的习惯,造成一段时间后,学生再次遇到类似计算问题时,还是运用错误的方法进行计算,导致计算问题频频出错。鉴于此,教师应督促学生对计算错题进行及时反思,这样不仅能够使他们再一次重组思维,还能够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以此提高计算正确率。
例如问题:“”,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有理数运算能力以及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掌握程度。但由于学生只记得负数的偶次方是正数,在观察时,便自然地将其结果看做为4。因此,对于学生出现的类似问题,笔者及时督促他们以纠错集为载体对错题进行反思。反思过程不仅是学生纠正思维偏差的过程,还是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过程。当良好的计算习惯形成后,他们的计算能力便自然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寻找到有效的教学途径,并以学生为主展开计算教学。其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计算过程。通过实践证明,通过变式训练的展开、问题维度的不断拓展以及错题的及时反思,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解题方法,进而唤醒其解题思维。此外,通过及时反思错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进而为计算能力的提升做好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朱静静.浅析初中数学运算好习惯的培养[J].才智,2017(34):114-114.
[2]王巍."做数学"比"说数学"更重要——初中数学计算教学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7(2):4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