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霞
江门市陈白沙小学
摘要:教书育人是为师者的使命,但教育并不是爱的泛滥,做到有效关爱,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成长。那么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真诚付出能真正有价值呢?本文从“了解和倾听”“尊重和信任”以及“严格要求和一视同仁”三个方面例谈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坚守的关爱法则,以爱育爱,坚守初心,践行育人使命。
关键词:关爱 了解 尊重 师心
有人说“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书育人是为师者的使命,但教育并不是爱的泛滥,做到有效关爱,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何为之有效关爱?浅白来说,就是你付出的关爱是不是学生所需要的,不要一句“我这样做都是为你们好!”结果自己苦口婆心地劝说,殚精竭虑地付出,换来的却是学生和家长的不理解,导致自己满心委屈无处安放,师生关系紧张、教育效果不理想。那么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真诚付出能真正有价值呢?我坚守的原则是“以爱育爱”,下面谈谈我在做班主任工作的“关爱法则”:
法则一:关爱起于了解和倾听
一、了解的途径多样。
教师接班的第一要务,就是全面了解学生,包括他的思想表现、行为习惯、家庭环境、社会交际等情况。只有更多角度地了解学生,才能清楚学生的真正需求,有所针对地展开教育,而了解的途径可以多样化。
【案例】了解在于沟通,每次接新的班级,我会把学生的通讯录输入我的手机,一个是方便我平时打电话跟家长联系沟通。另一个是方便于家长打电话过来时,我能用“XX家长你好!”跟对方打招呼,有未接电话时,我也能知道是哪位家长打过来的。
平时通过微信多跟家长沟通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带队放学时我喜欢跟家长面对面聊聊孩子的情况。
走进学生心里,倾听学生的心声。日常多点跟学生聊天,多听听学生聊的“小八卦”,跟他们聊聊他们喜欢的东西,他们发生的趣事等等。
我们班有个“密语信箱”,学生平时如果有什么话不敢跟老师说的,或者有什么烦恼都可以写下来,悄悄放进“密语信箱”。平时的班会课,我也经常会开展写写心里话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
二、了解的对象多向。
不仅老师要了解学生和家长,老师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和家长了解老师和班级,只有互相了解,才能更多地理解和宽容。
【案例】我有空的时候喜欢把学生在校的一些趣事写下来分享给我们班家长,所以我们班微信有个专栏叫做“开心一刻与你分享”,有个家长把我写的关于孩子的文章都收集起来,说要等毕业的时候给我们班孩子看。因为了解,所以家长也很配合我们的工作。
如果你知道谁家添了二胎,哪个孩子是离异家庭,谁是留守儿童,你就会发现家里添了二胎的孩子,会有一段时间表现出焦虑、情绪波动大。离异家庭的孩子生性敏感、自卑,留守的孩子没安全感等,只有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我们才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才能给他们想要的关爱。
法则二:关爱基于尊重和信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并且引导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是有效关爱的重要法则。
一、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小学阶段,孩子的感知觉有了充分发展,但他们的情绪情感比较单一,喜欢、讨厌、高兴、不高兴等情绪都是外露的,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尊重他们这些发展特点。而且我们还要尊重班里的特殊孩子。每个班可能都会有一两个比较特殊的孩子,这些孩子的成长有他自身的特点。
【案例】我们班有一个女孩子是阅读障碍的,因为在出生时缺氧,所以说话不清晰,抄写字时是把字写反的。但这个孩子我几乎没批评过她,还经常表扬她,因为她有她自身的亮点,很乖很可爱,而且她有什么高兴的事很喜欢来跟我分享,虽然听得不太清楚她说什么,但我每次都很耐心地听她讲完,并让她知道我已经感受到她的愉快。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个性特点也很明显。所以在教育学生时要坚守道德底线,不要打骂、体罚、挖苦学生,这样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叛逆,造成师生感情对立。
(一)尊重学生,形成默契。
在教育学生时,请不要对学生用侮辱性语言,不要用力地拍讲台或者用教鞭不停地敲桌子,这些做法都是学生不喜欢的。尽量让自己的眼睛会说话。我安静不说话,静静地看着学生时,他们就知道我是生气了,就会安静。当然这种需要与学生长期形成一种相处默契。
【案例】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写过:“林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她一走进课室,用眼睛扫视课室,同学们就会安静下来,如果哪个同学还在讲话,老师就会静静地看着他,直到他安静为止。我喜欢这样的课堂,不喜欢老师拿教鞭‘啪啪’地敲桌子叫我们安静,听得特别烦。”在改孩子的这篇作文时,我是多么庆幸我选择了孩子喜欢的教育方式。
(二)尊重学生,巧化矛盾。
处理学生矛盾几乎成为班主任的家常便饭,如果每次都骂他们一顿,会身心疲惫,学生也会听得很麻木。我的处理方法是——“好友养成法”。当两个同学发生矛盾争执时,在了解前因后果后我会让他们一直手牵手,谁先放开就惩罚谁,直到两人成为好朋友才能放开手。
【案例】:有一次上英语课,我们班两个男生打架了,其实就是很小的事引起的争执,了解原因后我就让他们手牵手,直到认识错误,成为好朋友了才能放开。这两个孩子一起牵手去打水,问我:“老师,只有一边手怎么打开水杯?”我笑着叫他们自己想办法,然后就看到他们两个合作,一人拿着杯子,一人拧开杯盖,打上水开心地喝了。吃饭的时候,我让他们互相喂饭,他们在互相喂饭的过程中,闹了一连串的笑话,还学会了互相迁就。吃完饭之后,他们已经不记得他们打过架,关系变好了,接下来写检讨书的时候,两个人一起查字典,互帮互助写好检讨书。其实我不在乎他们的检讨写得深不深刻,只是让他们一起增进友情。
孩子总有犯错的时候,以巧妙的方式引导他们明理,在此过程中尊重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相信他们能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
法则三:关爱应严格要求和一视同仁
一、关爱学生,要严格要求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班主任应该把爱与严有效地结合起来,做到严慈相济。我的做法是要求自己尽量做到“四严”——“严之有理”、“严之有方”、“严之有度”和“严之有情”。
“严之有理”:教育应以理服人,多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让学生有更多方位的情感体验。
“严之有方”:严格教育要有方法,要记住:正面引导胜过反面教材,要让学生明确知道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现在的学生比较叛逆,单纯的命令、禁止、训斥,会让学生畏惧但并不服气。最好的方法是寓教育教学要求于各种活动中,将道理说到学生的心坎上,使他们心悦诚服的接受,切切实实的执行,效果则往往比较理想。
“严之有度” :对于开朗、调皮、不计较的学生,严格程度可以足,但对于心理敏感、内向拘谨的学生在严厉中要略带委婉和开导,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更能让学生接受。
“严之有情”: 严格要求是在细微的关爱中进行积极、耐心的教育和引导,在批评和教育学生之后要有温和的谈心和关爱,而且一定要有后续的跟踪和关注。
【案例】我们班有个特别爱哭的孩子,每次哭起来真的整层楼都听见,而且哭得很长时间,这个孩子其实是个很优秀的孩子,就是不太会和别人相处,情绪波动特别大,对于这个孩子,每次教育引导过后我都会特别关注她的心理和情绪状态,我经常与她家长沟通如何帮助她疏导情绪,还帮她约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引导,这个孩子也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学生严格要求其实是一种责任和关爱,让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感受到暖意,得到成长,才是有效的关爱教育。
二、关爱学生,应一视同仁。
“一视同仁”就是给予每一个学生以公平的机会和公正的评价。优秀生容易恃宠而骄,应该引导他们摆脱掉优越感,严格地要求自己;中层生最容易被忽略,需要被肯定和表扬。后进生容易自卑和自弃,需要多鼓励多关注。
【案例】:我们班有个男生,连名字都写不清楚,而且比较调皮,所以会经常挨老师们的批评。这样的孩子其实是很渴望老师的关心。有一次排队做操,我看到这孩子皱着眉头,情绪低落,我以为他被老师批评了,于是我伸手去摸摸他的眉头说:“小孩子整天皱着眉头会变小老头,不太帅了,有什么不开心的跟老师说说吧!”结果他就哭起来了,说他听课听不懂。那时候我的心情很复杂,原来一个轻轻的抚摸就能打开孩子的心锁。这样的孩子其实也很在乎老师、同学和家长的看法,他们也会悄悄难过。所以应该给这样的孩子应该多一点关爱,不要总把他放在一个角落坐,课堂鼓励他多参与,让他感受到你的关爱,课间让他帮你拿点东西回办公室,或交代给他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不要那么孤独。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才不变的法则。但无论怎样,只要坚守教育初心,真心实意对待学生,提高关爱的品质,用真实有效的关爱去感染学生,去呵护学生的成长,让学生也爱身边的人,这就是“以爱育爱”,让关爱成为良性的情感循环,这样更有利于促进老师和学生的人格品质的上升,形成一个和谐的、积极的、充满活力的氛围。真心实意关爱学生,呵护学生的成长是一名老师践行育人使命的必修的功课,以爱育爱,师心不改,不忘来时的路,方能清楚前行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4.
[2]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8.6.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