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29期   作者:韩惠玲
[导读] 新课改中明确指出了在现代化的教学当中家国情怀教学与道法课堂需要进行
        韩惠玲
        漳州市玉兰学校363000
        摘要:新课改中明确指出了在现代化的教学当中家国情怀教学与道法课堂需要进行有效融合,这是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提高,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必要途径。本文认为在学校的道法课堂当中教师会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来阐述所讲的知识点,从而让学生懂得爱国爱家以及激发出自己的深沉家国意识。家国情怀教学是道法课堂最为本源的东西,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通过家国情怀来进行初中道法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做到严明律己、认可家国情怀,也能够助力学生健康的成长,其身心发展也将向着良好的方向前行。
        关键字:家国情怀;道德与法治;初中课堂
        一、家国情怀渗透的基本情况
        当前的核心素养教育是最热门的话题,基本达到了世界范围内教育教学界的共识,培养初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已经成为教师们关注和探究的焦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据当前调查的相关资料显示,家国情怀培养最具特色的是要立足于教材内容。早在20世纪60年代,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就已经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更是越来越强调,要强化学生对家国土地的感情。在政府的引导下各地相继出台了家国情怀培育方案。
        习近平在京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要求讲好“中国故事”,向全国大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致敬。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超脱应试窠臼,厚植爱国主义、培育家国情怀,道德与法治教师责任重大。
        二、初中道法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在家国情怀渗透方面的教育理念有偏差
        就是部分老师对于初中道法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没有意识到“家国情怀”渗透的意义,把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意义放在了对自己教学工作的单纯辅助上,在对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上出现问题的时候,只是一味的批评教育,然后把学生的情绪丢给学生自己来处理,缺乏与学生的仔细沟通和认真交流,没有分析学生的问题根源,也很少利用能够彰显家国情怀的教育来引导学生。只会显示自己的“严加管教”,一场教育就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这样的,要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理论的意义,才能重视家国情怀的培育。
        (二)家国情怀的渗透教育体系不完整
        初中道法课堂对家国情怀的渗透缺乏长期坚持,没有具体的教学策略,也没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在大多情况下,学生在校学习占据主要时间,老师忙于工作压力也很少能真正费心于学生的思想状态,这就导致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家国情怀渗透的断断续续,难以发挥出理想的效果,道德与法治课堂也是同理,受之前长期不被重视的影响,家国情怀渗透工作的开展比较困难。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方法不新颖
        在实际的初中道法课堂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们更多地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填鸭式的教学,像一场高高在上的说教,无法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很容易将家国情怀当成是虚无缥缈的“唱高调”。教师在指导初中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有效的延伸,对家国情怀的实际价值没有具体感触,并且对于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理论内容没有足够的兴趣,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理论课堂教学中通过家国情怀的培育可以在丰富课堂授课形式的同时,让学生以情怀带动的方式融入课堂学习内容,提升初中道法课堂教学质量。
        三、家国情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的措施
        (一)以教材内容作为基础,挖掘家国情怀资源
        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家国情怀的渗透,需要通过对初中道法课堂落实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发现真实现状,想要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离不开最重要的教材支撑。

这也是当前家国情怀渗透最快最好的助力之一,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更加凸显这一点,在新时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背景下初中道法尤为重视人文关怀,然后提倡在家国情怀领域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更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可以较为便捷的从中挖掘到与家国情怀相呼应的内容,在知识结构方面有许多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帮助老师和学生针对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家国情怀打造的策略进行总结和分析,都是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好素材。课堂教育毕竟还是围绕课本展开,教材中蕴含大量家国情怀教育资源,正好可以让初中学生更好地适应,更容易接受这方面的内容,在渗透的过程中不至于产生较强的排斥性,而且不同册的内容也有许多重合,这既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部分,也是可以应用来加强渗透力度的交叉之处。除此外,仅仅是理论的分析和单方面的知识传递,不足以打动学生,教材中还有许多凸显家国情怀的实践,比如: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聆听红色家国故事会,组织学生们观看红色题材的电影,结合与教材中相似的故事或者相关的人物,开展专题讨论等,这些教育主题的活动设计切实的将家国情怀渗透进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也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教材中提到的家国情怀,并由学生代表进行总结和讲述。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进而激发道德与法治老师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素养的积极性。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让初中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课堂理念的传输,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为促进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提供素材支撑。
        (二)从日常生活实践出发,营造家国情怀氛围
        让老师和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通过“家国情怀”的独特感染力来加快综合素质发展,让学生能够对家国情怀教育动心。原本班级制度的森严、越来越紧迫的压力等可能会给学生们带来各种各样问题的情形下,借助家国情怀来缓解部分枯燥的道法、道德与法治理论,解决班级里道德与法治学习效率低下、思想跑偏等问题,来对初中道德法律课堂进行调剂,看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排解疑虑、受到学生们的接纳和喜爱,并且适当组织交流和情怀展示,让大家在整体的“家国情怀”氛围中感受到独特的学习体验、用“家国情怀”的特殊魅力带动道德与法律课堂的相关学习。同时能够兼顾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合理培育家国观念。比如: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推送爱国爱家的文章和讯息,宣传强国信念,树立坚实的文化自信,在日常教学中,尊重国旗国歌,严肃讲述家国情怀类文章等。在班级里开展学习雷锋同志精神等主题活动,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浓烈的家国情怀,通过这些方面观察“家国情怀”在初中道法课堂中的推广可能性以及产生的实际效果。
        (三)善用课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
        主要从做好“家国情怀”培育工作,尝试让学生们对道德与法治课堂迸发出激情和活力,乐于投入身心。也是老师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内容,检验当前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道德与法治观念和水平。重视思想政治课在教育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检验学生和老师的观念认知和教学理念理解深浅。着重处理好家国情怀与课堂学习之间的关系,在老师和学生的家国情怀程度和教育观念等方面展开测评,将道法课堂落实家国情怀教育的理念传递和贯彻开来。比如:新冠肺炎疫情让2020年寒假很漫长。全国各地多所中学以道法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表达爱国情怀,改良和创新学业评价形式。策划了“以画传情,武汉加油”的活动,表现对一线工作者的敬意、对抗击疫情的信心、对使命与担当的思考,这就是孩子们的家国情怀。道法课上,老师鼓励孩子们以诗为歌,为爱发声,策划手抄报、拍摄为武汉加油或宣传疫情防控知识的小视频、举办征文比赛等,这就是初中道法课堂落实家国情怀教育的最好实践。
        四、总结
        针对初中道法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的初中学生家国情怀教学指导策略进行总结,需要观察家国情怀教育的体现方式,进而为教师在如何有效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效果的方式,以及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上真正意义的提升策略进行指导。立足教材内容、扎根实际生活、善用课外资源,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和道德与法治教育,通过家国情怀培育的方式实现价值的飞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促使初中教学改革契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共同为实现道法课堂落实家国情怀教育、增强思想政治培育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利华,焦旭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20(09):42-44.
        [2]项燕敏.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家国情怀培育的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20(03):89-90.
        [3]姜波.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之思[J].新课程(中学),2019(12):268.
        [4]刘桂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初探[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01):137-1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