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艳
长武县冉店九年制学校 713600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国家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越发的重视,新课改以后对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进行了改革,也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编,将思想品德称之为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落实,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以及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那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创新教学策略,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呢?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社会对初中生的品德要求越来越高,这促使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促使学生不断学习思想道德相关知识。但目前社会内初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法律意识淡薄,他们还不懂得法律的庄严,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和约束自己。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教育部门响应政府关于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将传统的“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志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树立相应的法治观念、遵法守法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与基本的法律知识。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需要老师更多正确的引导。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必须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法律基础的建立负责,必须严格把握课堂进度与课堂秩序,整体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法律常识。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在以后的8常生活和交流中树立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做到遵纪守法维护自己合法利益,才能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好公民。
二、学生学习现状
由于多数初中学生对于过往的“思想品德”课程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差,他们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可有可无,学习主要科目的知识才是重要的,觉得这种“豆芽科目”不重要,这就导致了课堂上做其他科作业、讲话、睡觉现象普遍存在。加之部分“思想品德”教师教学态度消极,对于这种课堂秩序并不管理约束。最终导致了这门课程越来越不受重视,也使得教育学生树立良好思想道德观念的目标没有达成,使得部分学生在中学毕业后由于没有强大的思想道德的约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21世纪的现在,正是由于对中学生道德意识建设的不.到位法律意识教育的疏忽才导致校园暴力、校园犯罪的行为层出不穷。目前国家以及学校更加重视对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建设以及法律意识的确立。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立之后,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便开始制定相应的新的教学方案。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建议
1.结合时事材料,开展实践性课堂
结合时事材料,开展实践性课堂。这是在新时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道德与法治教学最忌讳的就是教师放空话或者放大话。没有真正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相关理念和方法。
因此,为了实现对学生良好德育品德的塑造和提升,教师要积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实际生活中分析实例,给学生-一个培养自身德育品德的机会和条件。关于结合时事材料,引导学生受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法,进行如下的综合举例: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事物的眼睛,要积极分析当下的基本实际情况,或者人类大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如碰瓷事件,教师可以收集关于当下的碰瓷事件材料,尤其是关于老年人对年轻人的碰瓷,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一些思考题,给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学会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培养和丰富自身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对于老年人碰瓷的相关时事材料会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便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在做到自我保护的同时,又可以遵循自身的道德原则,做-一个自我保护的善良人。通过时事材料的分析,能够促进学生对当下现实的理解。让学生在时事材料中学会反思,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道德品格,塑造良好的道德风范。
2、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是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支撑点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应该设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期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始终伴随着情意活动的复杂认知过程,学习兴趣作为情意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认知活动起着始动、调节、催化等重要功能。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创造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高潮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生生互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认知过程。一节课是否高效,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是密切联系的。著名教育专家于春祥老师说:“人是表达的动物,课堂因表达而精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也就是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设计教学情景问题的梯度和坡度要合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与内在动力。
3.看长远重实践追求健康成长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从儿童的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所以,课堂的学习不能只局限在教室,而应该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学以致用,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总结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指导,学生才是主体,教师要基于课堂的教学结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自己生成的东西,同学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激情的火花,小组之间、个人之间形成知识的对抗。这个过程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都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参考文献:
[1]梁江涛.道德与法治,引领青少年走进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16(5).
[2]王炳儒.基于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浅析情感体验活动的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