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21/1/1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9期   作者:宋文静
[导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至关重要,关乎对于学生进行必要的道德规则、法治思维、法律法规、国家及文化知识渗透等内容的教学指导,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宋文静
        夏津县双语中学 山东德州 253200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至关重要,关乎对于学生进行必要的道德规则、法治思维、法律法规、国家及文化知识渗透等内容的教学指导,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问题与对策
引言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中,任课老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学生是否真正遵守道德和法治的规范。中学是学生阶段的一个最特殊的时期,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性格、习惯以及思维方式大多在这一阶段养成。因此,老师要利用这一特殊阶段,对可塑性强的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和法律影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道德和法律意识。任课老师利用已学知识和实际经验,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不仅了解法律,更能遵守法律,并能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道德与法治的含义
        道德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是做人做事的底线。道德具有约束人行为规范、引导人追求真善美、调节社会矛盾的功能,它可以引导人在生活和事业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走上歧途,可以说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道德并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需要后天的教导学习才能具备。如今对道德的教导一般是为了使人心中有家、有国、有社会,可以为营造和平友爱的社会做出贡献。法治就是法律高于一切,行事严格按照法律规范的治国方法和治国原则。我国作为一个法治国家,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条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法治使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平,维护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任何违反法律的人都将受到制裁。每个公民都应明确法律的重要性,并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强国的建设。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问题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年龄方面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年轻教师的教学时而会为了追求游戏性热闹而让课堂平庸且不作为,往往会改变道德与法治课的终极目标。年龄较大的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生活实践与理论知识结合不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年龄偏大教师受到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喜欢在教学中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学知识点,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无法解决学生对于生活的困惑。
        (二)教学方式落后
        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方式,仍然把黑板和粉笔作为教学的主体,而不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时,只是一味地唱独角戏,无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呈现的是老师认真讲课、学生收获甚少的结果。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方式探究
        (一)更新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理念对于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想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出改变就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却并不顾及学生是否能够将知识消化吸收。新课标改革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应该抛弃旧有理念,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自主实践。通过课堂设问,使学生主动思考;通过经验分享,使学生自主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质疑,由此让学生自主调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线上教学模式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新形势下,为应对教学需求,很多学校开始采取线上教学方式,以便于进一步做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基于此,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线上教学模式相结合,创新线上教学组织方式和实施策略,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利用线上模式提升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线上教学相结合的课堂建构,指的是在目前线上教育的新环境下,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创设教育情境、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参与课堂教学,实施多种有效策略,主动参与课内课外各个环节,主动探究新知。在当下线上教育的形势下,一方面,重视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特别是利用网络资源以及多媒体教学技术等方式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和思想产生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线上教育平台改传统的讲授式为学生喜爱的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热情。
        (三)开展合作讨论,发散学生学习思维
        教师要学会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一个小组内,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分工;其次,针对一个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每个同学都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指定一名同学负责记录,选一名同学代表小组来发言。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合作学习是个技术活,技术是需要反复训练使之成为习惯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这就好比运动员,要站在世界冠军舞台上,就必须默默无闻打牢基础。”所以,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默默无闻、坚持不懈。
        (四)开办课外活动,增强学生体验度
        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仅仅通过课堂上的知识传授就可以达到的,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具备切身的体验。因此,教师并不能够只满足于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还应多组织相关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首先,教师可以组织道德与法治演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生不仅能在准备演讲素材的过程中了解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还能在观看演讲的过程中知道多种多样的道德与法治故事。其次,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自行创办道德与法治文化走廊,通过展示学生与道德与法治有关的绘画、作文等作品,让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坚定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假期组织学生开展敬老院看望老人活动,让学生通过公益活动深刻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内涵。
        (五)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相互结合,共同开展
        虽然道德与法治学科可以分为两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时,有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但也有许多共同的地方。道德与法治都是在规范人的行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道德层面的学习,强调内在的自觉性;后者是法律层面的学习,强调外在力量的强制性。通过内外结合来控制人的行为,方可使社会秩序长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因为个人的言行举止给他人、给社会带来难以逆转的不良影响。所以,要加强学生的自律性,使学生遵纪守法,为社会秩序的正常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需要加以引导,新形势下教师要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兆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十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58-59.
[2]黄吓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09):46-47.
[3]李前程.谈谈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C]..教育理论研究(第十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215.
[4]葛道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6):39.
[5]杨浩亮.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8(16):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