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霞
山西省夏县瑶峰镇郭道中心校, 山西 运城 044400
摘要:进入小学阶段以后,学生们才开始正式的接触数学学习,这个阶段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欲发展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而小学生又有着自己的特点,这就要求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采用合适的方法。问题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一教学方式更加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的地位,也能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对于问题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充分挖掘问题教学的价值,不断提升教学的效果。下面文中就对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更好的进行有效问题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设计有效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引领对策
导言:
问题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心智有着积极的作用,不过,问题的设计与提出不能是随意的。只有那些有价值的问题,才可以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才能够对学生进行启发。为此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情况进行有效问题的设计,在合适的时候进行提问,这样才可以将问题的价值充分的发挥出来,有效的提升教学的效率。下面,文中就从小学生的身体特征出发,对怎样进行问题的趣味性、启发性、有效性设计进行了分析。
1 设计趣味性的问题
小学生都是活泼好动的,他们对于世界是充满好奇心的,特别对于那些趣味性的事物更是非常感兴趣,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应该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更有兴趣,能够让他们将注意力放在对于问题的思考上。比如说进行小学三年级的“1毫米、分米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的时候,首先教师要明确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们认识毫米、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够为1毫米和一分米建立直观的表象,理解两者之间该怎样进行换算。不过这些概念对小学生来说还是很抽象的,如果只是由教师进行口头的表述的话,学生们难以理解,而且还可能会出现厌烦的情绪。所以,需要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要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为此,教师可以可以在导入环节构建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比如说:村长想要准备布置元旦,让懒羊羊与喜羊羊买蝴蝶结,懒羊羊买的蝴蝶结有100毫米长,而喜羊羊买的是1分米长的,懒羊羊觉得自己的蝴蝶结要比喜羊羊的长,而喜羊羊则认为两个是一样长的,“同学们你们认为谁说的对呢?”小学生都是很喜欢这些动画人物的,而将问题情境和动画进行结合,同学们的兴致更高,而且也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这样在面对新知识时他们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去进行学习,从而有效的提升新课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2 设计多元化的问题教学方式
(1)采用递进式提问方式进行数学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采用递进式问题教学方式去进行提问。教师们可以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然后设置契合学生们心理的几个递进式问题,逐一向学生们提问。例如:教师们在教授学生们《小学数学加减法》这一章节的时候就可以像学生们提出下面三个问题:一,5+8等于几?二,数学加减法的运算法则是什么?三,思考加减法的规律?这三个问题具备循序渐进性,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这三个问题知晓自身所要学习的知识,他们的数学成绩自然会得到加强。
(2)通过情境提问。小学生都是以象形思维为主导的,而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提问更加符合学生的这种特点。
在进行实际教学的时候,小学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任务建立问题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比如说进行“图形的认识”这个知识点的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在课堂上引入那些生活中的一些物体,来帮助学生认识图形,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品,然后对学生们提问,比如“这个物体是哪种图形”,“这种图形有什么特征”等,这样就能够使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学生们学习起来会更加的积极,能够提升其学习的效率与效果。
3 结合实际生活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
在进行有效提问的研究的时候除了要符合学生的兴趣以外,也应该引入更多的生活元素,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设计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们更直观的去认识数学。比如说在进行钟表这一知识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都看到过钟表吗?为什么大多数的表都有三个针,而且他们的长度也都不一样?在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看时间的?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也会积极的去进行思考,想象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父母们都是怎么看时间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了问题的有效性。
4 设计启发性的问题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中,因为受到经验和知识层面的限制,经常会遇到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教师直接将答案告诉他们,学生们不但没有进行思维活动,使知识过于死板;而且学生具有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不符合新课改中规定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现代化教学理念。针对于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启发性的问题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思维障碍的清除,给学生们一种茅塞顿开的感受,促进学生们遇到问题之后进行自主的解决,自己主动的去建设认知体系,强化学生更好的记忆和理解知识。以学习五年级数学教材中的“三角形的面积”知识为例,在进行三角形面积的严重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这个时候,数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立一个这样的启发性问题:“如果我们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在一起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得出两个一样的三角行可以拼出来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教师又说:“我们会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们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出三角学的面积吗?”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明确了研究方向,通过学生们的仔细观察得出一个等底等高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其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一半的面积。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除以2就得到了三角形的面积。就这样,在数学教师设置一些列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性问题中,学生们求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达到了探究的学习目标,并且做到了自主发现,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加深了学生们对求三角形的面积的印象,使教学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5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我国小学数学教师们应当充分认识到问题教学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们要投入精力去将问题教学方式进行完善,教师们在向学生们提问的时候要注重问题的递进性,要采用营造问题情境的方式去向学生们提问,从而让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提升,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漆景荣.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2):71.
[2]李国光.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0):83.
[3]付珂.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J].科普童话,2020,(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