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育振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周江中学 514400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还能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一时期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较大转变,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要找到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不断提高初中教育管理质量。本文对初中教育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及管理策略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可以为学校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教育管理;重点与难点
通过对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这不仅对学生产生了影响,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发挥管理者的积极作用,以此来促进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还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在教育改革推动下,初中教育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也发生了变化,这是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不断落实的,这样才能运用针对性的措施,逐渐提高初中教育管理的效果。
一、初中教育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当前初中教育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对于初中阶段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以学生为主,在制定工作计划时也要围绕学生来开展,这是实施管理的基本前提,也是新课改对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是从教师层面来讲的。在实际管理中,教师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使其成为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教师也是学校管理中的核心部分,所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需要管理者对教师进行相关能力培养,这样才能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初中阶段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提高综合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初中教育中逐渐融入了德育与素质教育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但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太成熟,仍然需要加强心理和思想辅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承受能力。基于此,管理人员应该发动集体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管理,并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成为管理的中心。同时,要认识到学生也是管理的主要参与者,所以要摒弃以前的管理模式,让学生从以前被动地管理状态转变为主动进行管理,否则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另外,也不要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育管理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对其进行更加全面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挖掘学生学习方面的潜力,并发挥自己的优势,以此来实现文化知识的学习。而通过综合素质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还能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了道德修养。在此基础上,既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保障,又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推动了学生长远发展。学生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工作质量的基础,所以应该调动其参与者的积极性,为教育管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管理理念
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都要以人为本,这对教育管理有着深远影响。这就需要管理者设身处地地为教师考虑,也就是从教师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制定出更合理的发展策略。不仅如此,管理者还要和教师积极沟通交流,以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而选择更科学的管理措施,教师的积极性也能有所提升。同时,教师还要树立一定的管理意识,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其进行正确引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到管理和教育中。在教育管理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连接管理者和学生的桥梁,也是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所以教师要开展教学工作时也要发挥自己管理方面的作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合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更先进、合理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而且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充分的帮助和支持,以此来推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初中阶段的教育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要从多方面进行考量,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不仅要从教师的角度看待问题,还要以学生为主,从他们的心理和学习需求出发,使自己的管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结束语
总之,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时期,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所以这一时期的教育管理更应该引起重视。要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不足之处,采取相应的对策弥补管理中的缺陷,让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为其以后的学习以及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在教育管理中,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真看待教师和学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发动集体的力量,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锋.初中教育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及管理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000(012):326.
[2]江守武. 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师生沟通”问题的研究[J]. 传播力研究,2020,4(09):154+156.
[3]张玉春. 初中教育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及管理策略[J]. 教育观察,2018,7(10):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