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墒情建设工程分析

发表时间:2021/1/1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27期   作者:刘俊生 王鹏宇 巩建新
[导读] 根据乌兰察布市降水量少以及各旗、县农作物的缺水情况,
        刘俊生,王鹏宇,巩建新
        乌兰察布市水文勘测局,内蒙古 集宁012000

        摘要:根据乌兰察布市降水量少以及各旗、县农作物的缺水情况,论述了墒情监测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建设原则,可以为全面掌握乌兰察布市土壤墒情信息、开展旱情预测预报、农牧业抗旱管理、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墒情建设;土壤;防旱
中图分类号:S152.7    文章标识码:A

1 概况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耕地资源也相对丰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用水量增加,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乌兰察布市各地区干旱缺水问题也日趋严重,年均降水量仅为150mm~450mm,且多集中在每年七、八、九月份。干旱灾害呈现频次加快、范围扩大、损失加重的趋势[1]。常由于水资源不足而导致耕地面积及农作物产量下降,2019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67.7万公顷,部分农作物播种面积及下降(上升)比例见表1。



        乌兰察布市局部性、区域性的干旱灾害连年发生,旱灾影响范围由农业向工业、生态等领域扩展,抗旱形势非常严峻,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对乌兰察布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抗旱减灾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各行政区旱灾频率分布见表2。


        墒情监测是防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防旱、抗旱工作的薄弱环节之一。为了使广大农户、各级领导和社会各部门能够及时、准确、系统地掌握墒情信息,为抗旱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迫切需要对乌兰察布市墒情监测工程加强建设。
2 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建设的必要性
        墒情站是监测土壤含水量的水文测站,具有完整采集土壤墒情信息的功能,服务于抗旱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和畜牧业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固定墒情监测站点仅99处,乌兰察布市更是只有8处,墒情站点稀少,代表性不足,墒情信息量化程度不高,无法满足防旱、抗旱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建立以降水、土壤墒情观测为主的墒情监测网来研究干旱成因及其发展,及时采取抗旱措施,是支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2 建设的可行性
        墒情监测工程的建设实施,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旱情分析水平和技术水平,同时在长期的监测和管理等工作中,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在人员、技术和管理方面为内蒙古自治区墒情监测建设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乌兰察布市建设墒情监测工程是可行的。
3 建设原则
        在调研并分析目前相关部门对土壤墒情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继承原有土壤墒情站的建设经验成果,充分利用现有墒情站点资源,按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分轻重缓急、重点建设,充分考虑已有站点、避免重复建设等要求进行建设。
(1)科学布设与重点突出
        固定墒情监测站点建设范围要求覆盖重点地区各行政县区。因此,固定墒情监测站以县为单位布设,重点考虑在易旱地区、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短缺地区,特别是旱作农业区等进行布设[2];总体上要求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水文气象和干旱特点,结合现有站网布设现状,使土壤墒情监测站网能够反映当地的土壤墒情要素时空变化[3];并要按照《土壤墒情监测规范(SL364-2015)》等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合理选择监测地块、科学布设站点,既要满足监测站代表性,确保监测资料的可靠性、连续性和一致性的要求,又要考虑财政投入经费上的可能性,以保证规划监测站点发挥最大效益。
(2)成果继承与补充完善
        根据防旱抗旱工作新形势、新要求,统一规划,科学整合、合理布局,与现有的土壤墒情监测站组成完整的监测站网。因此,墒情监测建设工程项目应与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的土壤墒情监测站点和其他资源成果互为补充,并集成为一个整体,以发挥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的整体作用。
(3)信息共享与避免重复
        科学合理地评价旱情需要收集和分析多种信息资源。因此,乌兰察布市墒情监测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的站点,其墒情监测信息要通过网络实现与各墒情信息中心及其他防旱抗旱部门的实时共享,并要充分利用水利部门、农业部门和气象部门已有的其他各类信息资源,提高旱情综合分析评判能力。此外,充分考虑各地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地方财政支出能力,新建墒情监测站点应紧密依托现有监测站点的信息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现有人员、设备、技术等资源,合理增加监测站点,尽量减少直接建站的资金投入和运行费用。
(4)方便管理、发挥实效
        在满足技术规范和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设备安全、人员安全、交通便利和运行维护的需要和管理方便。
4 结论
        综上,可在乌兰察布市墒情监测建设工程中建设墒情信息中心1处,地址位于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可建设固定墒情监测站34处,丰镇市、凉城县、卓资县、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商都县、兴和县各4处,化德县2处。
        工程建成后,内蒙古自治区抗旱指挥机构通过墒情监测系统可以及时掌握乌兰察布市旱情信息,为防旱、抗旱工作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扩充内蒙古自治区墒情监测站网,可以更全面的及时掌握旱情数据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墒情监测系统的运行,研究不同条件下不同层位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为指导农牧业生产提供及时、精确、可靠的土壤墒情信息,为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进一步提高对农业旱情的监测能力提供基础保证。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陶红军,陈体珠.农业区划理论和实践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02):59-66.
[2] 翟俊峰.内蒙古自治区墒情监测站建设浅析[J].内蒙古水利,2018(12):21-22.
[3] 李友辉,黄燕平,杨妩.江西省旱情监测系统站网布设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04):114-117+121.

作者简介:刘俊生(1973-),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与水资源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