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农田水利建设新思考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30期   作者:王刚强
[导读] 2004年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一号文都涉及农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业、农村的发展的重视,随着时代发展、国家政策的引导及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当前的农村也逐渐步入城镇化发展时期。
        王刚强
        山东省微山县张楼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摘要
        2004年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一号文都涉及农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业、农村的发展的重视,随着时代发展、国家政策的引导及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当前的农村也逐渐步入城镇化发展时期。但原有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能否适应当前的农业的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应该以什么样的理念规划建设,是目前需探讨的关键。基于当前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问题  建议
        对农民来说土地既是他们的生产工具,同时更是维持生计的必要条件,相对于一个国家更高的土地产能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吃饱穿暖发展方向。因此,保证土地的灌溉效率和排水能力及土地的统合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是本文的研究目标。本文主要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分析目前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重点探究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的新理念,和如何才能提供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条件。
        1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
        1.1耕地现状
        我国1949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46,822万亩,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为203,077万亩。可人口从建国时的5.4亿人到现在的14亿多人,有统计显示1949年我国的人均粮食才208.9公斤,而2019年就达到了447公斤。,巨大的粮食的消耗量倒逼我们要思考让有限的耕地的发展最佳的效益,这就需要我们有强大的农田水利设施作为支撑,确保旱能浇涝能排。
        1.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设计标准低。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起到灌溉、排涝、抗旱的作用。从建国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修路、架桥、挖沟、开河、建渠,为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很大一部分农田水利设施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出现很多问题,如渠道的跑、冒、漏等现象时有发生,水资源浪费严重;再加上排灌设施年久失修绝大多数带病运行,效率低下;虽然这些喝到后期经过多次维护、改建,但远不能满足目前高效农业的需求。
        1.3基层建设、运行资金不足
        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对站首来说要有看管及运行费用,对渠道维护来说要有人工和材料费用,这些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加上农田水利项目申报有过多的条件限制,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带病作业。现在的农村由于村委换届都是采取直选的模式,村干部选上后为了确保下次的当选,一些群众必要的收费项目被取消,如果农业生产的水费、自来水的水费及其他一些费用,没有了集体收入或集体收较低这样就造成了集体经济薄弱,导致管理运行不到位,农田水利设施带病作业。
        1.4 领导重视是前提
        领导对一票否决的事都是放在第一位,但对于这关系到我国14亿人口粮的问题更应该放在心上,有人说“领导重视”应在事前而非事后,我却以为领导事前重视,事后更应该重视。

领导的重视是做好工作的必要前提只有“领导重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才能为民众带来更多认同感与获得感。了领导的重视政策的制订和具体工作的落实将事半功倍。
        2 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现在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多数年久失修,设计水平偏低,更不能满足现代规模化种植需求。特别是排涝能力的不足,一旦遇到连续强降雨,不能及时排除内涝,将会给农作物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2.2我是在乡镇工作20多年的水利站工作人员,亲身经历了一些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很多政策性的项目都有特殊的要求和限制条件,如某一项目申报要求耕地必须连片3000亩以上,这就把地理位置偏远、分散村庄关在了门外;还有些农田水利项目要求乡、村两级按工程资金比例配套,这同进也让经济薄弱的乡、村忘而却步。
        2.3现有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建设都是围绕着方便一家一户的群众管理,高密度的沟、路、渠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并且还要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目前的农村随着政策的引导、社会的发展,加上土地流转、农业机械化和科学的种植方式,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不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田地里春耕夏作,从年头忙到年尾现象不再有了,使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下一步农村土地流转将是一个大的趋势,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和建设思路不再适合规模化种植的土地管理模式。
        2.4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缺失。有些政府投资兴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建好后交由村级管理。由于部分村级经济薄弱或责任心不足,设备运行不足两年不是水泵损毁、电机烧坏现象经常发生。但这些设备一旦损毁,村级就会反应没有维修资金,甩锅给乡镇来处理。作为乡镇你能眼睁睁的看着群众不能浇灌、不能排涝吗?当然这些情况不是全部村都有的,但确实在我身边有发生。
        3 解决措施及建议
        3.1 建议从领导层面重视起来,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统一规划网格化设计、整治。以乡镇为单位,打破现在有的村、生产小组的体制,进行网格化设计,每一个网格都要有排灌体系。对高程相近的土地,划片进行统一整平处理,在整平后的土地上对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统筹调整利用,有针对性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对站首进行改造,对现有沟、路、渠的建设要进行整合,保留有利用价值水利设施,对不适应规模化管理的农田水利设施坚决废除,然后查漏补缺,对需要新建的设施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这样不但可以在生产过程中便于统一管理,还能杜绝水资源的浪费同时还能增加土地利用率。
        3.2 同样重要的还有对已经建好的农田水利设施如何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最大效益。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把水利设施建好了,由谁来管理、维护才能发挥他的最大效益,保证长效运行。既然前面提到了以乡镇为单位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整治,那运行和管理也要由乡镇来负责统一管理维护,站首的管理是一项技术活,一个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不但能应对机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能及时发现隐患。这样既能确保运行的质量,还能节约大量的维修成本 。
        3.3 建议对政府投资的农田水利设施使用对象适当收取管理费用。站首的运行需要电费,维修需要配件和劳务费,渠道的疏浚同样也需要资金。这些费用应该由农田水利设施的受益方来承担。有了维护资金才能确保农田水利设施的长效运行。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议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管理人员、设计人员,对项目的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的目前的土地种植管理模式,立足方便生产,确保及时灌溉和排除内涝。工程建好以后的管理运行同样值得我们应该深思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