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 ——让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在课堂上闪闪发光

发表时间:2021/1/1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9期   作者:张东
[导读] 记得有教育者曾经说过:“课堂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良好的课堂语言艺术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张东
        辽宁 大连 中山区 解放小学
        
        记得有教育者曾经说过:“课堂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良好的课堂语言艺术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我在近三十年的教学实践中甚有同感并且受益良多。
        教师有效而富有艺术性的语言是课堂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教师艺术性的语言,能时时在课堂中巧妙而恰当地运用,那么课堂中将少一些“满堂灌”、“独角戏”,多一些轻松、自然、融恰、愉快。“和谐课堂”随之生成。师生将更多一些享受与收获。
        心理学理论指出:“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又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我一直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或一问一答,尤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感应从而自发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理解进行而掌握知识,锻炼技能,解决问题,促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愉悦的双边互动,这样才真正体现出有效课堂中的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力争多多运用富有启迪、暗示、点拨、引导、激发作用的艺术性语言。
        我就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尝试了如下几种方式:
        一、兴趣吸引式
        课堂教学首先要吸引学生。揽住他们的目光,抓住他们的心,这样学生才能跟随教师走进知识的殿堂。再好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愿听,不爱学,教师的传授只能成为空谈,白费功夫。因而在开课之前的导言部分我总是精心设计,力求新颖独特,一击直中。比如在讲授小学高年级《环游地球看世界》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了解我们国家的邻国。其中土地接壤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有十几个。而日本对于生长在大连的孩子可以说十分熟悉,飞机起落只要一个小时就能到达了。当讲到《到纯子的学校看一看》这节课时,我开课时这样说道:“同学们,都知道日本吧?有哪些同学去过日本?还没有来得及去日本的同学,想到我们的邻国—日本去游览参观吗?现在,让我们马上搭乘空中客车380一同飞往日本,去攀登那里的第一高山—富士山,去东京的迪士尼乐园,去北海道钓鱼,去京都看樱花,去仙台泡温泉吧!”几句话说得孩子们目光灼灼,心驰神往。
        二、感召鼓舞式:
        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师,往往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接历史,后续自然”学生课前也需要有相关的资料搜集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当课堂上要求学生对某些历史人物或者重要社会事件的解释说明、赏析品评时,学生们不可能灵光乍现或者信口开河。因此,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冷场:学生们有的低头不语;有的目光茫然;有的似懂非懂;有的欲说还羞,课堂上的这种沉默与死寂,极有可能使教师不知所措,有无奈,有灰心,有生气,情绪的波动和有问无答的尴尬,往往会影响下一步的教学。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呢?教师不妨先压住火气,冷静下来。这样对学生说说:“有没有哪个同学能勇敢地站起来,试着说一说好吗?”或说:“来,试试看!让老师帮你一起完成这个问题吧!”还可以说:“能让大家听一听你的想法,了解一下你此时感受吗?”或曰:“没关系,大胆地说出你的想法,也许大家会从中受到启发呢!”还有“不怕说不好,就怕你不说!谁来大声地说出你的观点吧!”……这些诚恳的,鼓舞的,祈使性的语言,常常能及时有效地缓解此刻的紧张气氛,打破此时的这层坚冰。
        三、表扬激发式
        表扬激发性的语言是许多教师们在课堂中常常使用的语言:“你讲得真好!有理有据。”;“你很聪明,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你真了不起!说出了我们没有想到的答案。”;“老师很喜欢你这样的回答,言简意赅”;“还有谁能想得更全面,说得更详细些?”;“你的回答老师很满意。

”;“你的想法让我们受益匪浅。”“你真的进步了!”;“这次你做得挺好的。”;“相信你过一会儿就能找出答案来。”;“这个观点很有新意,我们受到了启。”;“你是个蛮有思想的人,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你的知识面太广,平时有丰富的积累,我们大开眼界啊。”;“你的答案从哪里来的?让我们也学习学习吧!”……只要教师随时随处、恰如其分、真心诚意地运用这些表扬激发式的语言,同时在激发、鼓励的基础上提出有指导性、建设性的意见,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老师们,请不要吝惜这些赞扬溢美之辞,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始终沐浴在教师语言的春风里,饱尝教师温暖地鼓励、温馨地提示,真诚地赞许,由衷地欣赏……这种种甜蜜的滋味吧。
        四、设疑探索式
        儿童在小学阶段有比较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表现欲望,有时候还会有一些小小的逆反心理,他们愿意去尝试富有刺激和挑战意味的活动。根据这个特点,当遇到学习上的重点、难点问题时,教师可适当地示弱,诱发学生们的求胜攻艰心态,以达到分减负担,解决疑难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回望20世纪的战争风云》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难度相当大。因为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书中连图片带汉字仅仅占据六页,其中八张图片和两张照片,已经占去这六页中的大半,文字介绍几乎了了无几,而且图片和文字的排列比较分散,缺乏整合。我们当教师的一拿到教材都感觉内容提示太少,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教,更别说刚过十岁孩子了。而且教学参考书的说明不多,可供借鉴的材料贫乏。而这两次世界大战共计超过十年的时间,那么多重要战役、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什么“萨拉热窝事件”、什么“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什么“日德兰海战”,什么“法西斯同盟”“反法西斯战线”,什么“协约国”“同盟国”,什么“导火索”、“转折点”“分水岭”等等等等。学生不迷糊才怪呢?另外,课时安排时间并不宽裕,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战争离现今时间比较久远,有关资料的庞杂,相关真实影像现存不足,即使有记录也不够清晰完整等诸多原因,使得这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起来难上加难。如果光靠教师一边搜集资料一边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效果可想而知。不少学生还没有接触到问题,就已经有了畏难情绪,不愿意查找资料、整理有效信息、懒得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总希望老师喂食,不愿主动学习,相互推委,依赖其他学生代言。这时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帮助这些学生,热情鼓励与扶持,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既要重视难题又不要被困难吓倒。正所谓毛主席说的:“在思想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在学习之前教师极其郑重地说到:“如今,我们面前有一座大山——这就是一战和二战。教这部分内容,老师有些担心,怕你们畏缩不前。学习历来就是一件艰苦的事情,犹如攀登高山,勇敢智慧的人,会倍感兴趣盎然,越攀越有信心、越攀越灵活机敏,而悲观懦弱的人,将被别人远远甩在山下,你们愿做什么样的人?”一席话说得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了要战胜困难的决心,还有什么难题可怕呢?
        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充满魅力,它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之一,教师的语言应优选祖国语言的精华,让课堂上处处闪现语言的光彩,让学生浸润在母语的丰富营养中。
        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绝不亚于一个伟人。尽管教师们大多平凡无名,
可好教师的作用将无法估量。课堂犹如一个大舞台,教师就是要适时点拨、引导、启发、激励学生,使孩子们能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淋漓尽致地表现学生们的才能与智慧。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关于教育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的“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同行们让我们以艺术家的高雅气质,科学家的渊博知识、思想家的睿智深邃去陶冶、塑造学生,努力成为习主席所说的“大先生”吧!
                                         --辽宁大连中山区解放小学张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