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春霞
(靖西市第二幼儿园,533899)
【摘要】幼儿园的幼儿年龄都比较小,在对这类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幼儿告状的情况。本文对告状行为这一概念的理解,其实是幼儿发现其他幼儿有了不合乎规定的行为,或者自己遭受其他幼儿的言语、行为攻击以后,将所发生的事件告诉老师的行为。本质上讲这也是幼儿和教师产生交流的一种方式,同时也代表着幼儿社会化行为的体现,其实伴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告状这种情况会有所改变。幼儿园小班幼儿刚开始进入集体生活,往往会有不适应,因而告状行为发生的比较频繁,这种行为其实也显示出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这事幼儿成长的一个必然经历,但是身为幼儿园教师,却要重视这一常见的行为,并采用科学的方式去解决幼儿行为上存在的问题,保证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小班幼儿;告状行为;指导策略
在面对幼儿告状的时候,教师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从思想上帮助幼儿形成公平公正的处事观念,让幼儿能够正确产生较为独立的意识。告状的行为更多是发生在年纪较小的幼儿群体中,因此,幼儿园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需要充分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来开展。我国近些年来的教育体制正在进行着一系类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幼儿教育虽然不属于义务教育,但是近年来社会上越来越重视幼儿阶段的教育,并逐渐认识到幼儿教育对幼儿未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忠言参与者,要明确知晓自己的教育行为以及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每一个孩子,幼儿教师应当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以正确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幼儿正确三观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做出努力。
一、小班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幼儿自身因素
1.依赖心理较强。刚进入小班接受教育的幼儿,都是刚刚脱离家庭和父母,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会有一些抵触的心理。而且幼儿在家中一般会得到父母和长辈的爱护,而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却失去了“万众瞩目”的资格,所有幼儿在这个集体中都是平等的,教师不会偏爱哪一个幼儿。因此小班幼儿会有想要获得教师关爱的心理,在受到委屈的时候会在第一时间告诉老师,想依赖老师的心理比较重,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是想通过告状的方式得到老师的帮助。
2.吸引注意。幼儿园的校园生活,让幼儿失去了在家中被妥帖照顾的特权,各个班级中的教师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所有方面。在这一期间,便会有幼儿觉得自己受到的关注度不够,被老师所忽视;也有一些幼儿占有欲比较强,只想让老师关注自己,便会通过各种方式吸引老师的关注,告状便是其中一种。
(二)家庭因素
当前我们的社会家庭中,更多是独生子女,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宠溺居多,责怪少,幼儿的性格中或多或少会带有一些任性的特质。另外,一些幼儿父母不认为幼儿告状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反而鼓励孩子有任何事情找老师,这也会让幼儿告状的情况出现的越来越频繁,幼儿遇事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解决,而是寻求教师的帮助。幼儿依赖心理越来越深,对其发展会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教师因素
与家庭教育相比较,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幼儿的成长更加重要,因此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责任。当教师面对告状的幼儿时,应该从幼儿的角度考虑,根据其心理特征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幼儿教师为了兼顾更多孩子,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会秉持着快速解决的态度,只是对幼儿告状的事件进行处理,而没有去关注幼儿告状的起因和后续,也没有对幼儿的告状行为给予正确的指导,这也让幼儿告状行为频频出现。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一)创新教育方式
一方面,幼儿对于生硬死板的理论教学都不会太喜欢,而更容易接受生动形象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幼儿这这一特点,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动画片、童话故事等形式去深入地讲解日常的行为问题,让幼儿在生动的教育活动中,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幼儿和教师的交流,能让幼儿的生活经验得以丰富,由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更多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幼儿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能够不断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根本上减少告状行为。最后,教师需要帮助幼儿形成换位思考的良好意识。可以为幼儿带来更多平等交往的机会,使其在参与各项活动和游戏期间,学会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在交流期间会幼儿双方会经常出现意见分歧,此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幼儿积极沟通,双方有商有量将问题解决。幼儿有告状行为并不是完全错误的,教师要重视幼儿的每次告状,并将告状的时间通过公证的方式解决好,之后将重点放在正确引导幼儿的告状行为上,这样才是比较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幼儿健康身心的成长。
(二)家庭教育要增强
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阶段,家庭教育对其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而幼儿的教育与家庭是分不开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应当和幼儿家长及时沟通,使其能够知晓对幼儿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并运用正确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只有这样,才会让幼儿教育更加有效且正确。对于幼儿出现的告状行为,父母要对幼儿进行家庭思想教育,让幼儿的整体行为能够得到整体性的改善。
(三)更多体现幼儿主观能动性
身为幼儿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中要以幼儿为主,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幼儿学生,让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通过间接引导的方式,降低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比如,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常常会有争夺玩具的现象,小班的幼儿会因为年纪小,争抢事件常有发生,但是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加,这类问题也会逐渐缓解。当小班幼儿向老师告状的时候,教师要做的是及时将幼儿从被夺游戏的坏情绪中解脱出来,并引导幼儿自主地妥善解决问题。除此之外,一些幼儿告状的事件很小,甚至不需要教师出面就能解决,对于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对幼儿告状采取冷处理的原则,锻炼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从旁为其提供帮助。
三、结语
总体而言,在幼儿园小班中,告状是教师经常遇到的情况。这种情况因为比较普遍,更需要教师的重视,并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处理,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本文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广大幼儿园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姚艳萍. 有效指导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实践性研究[J]. 才智,2019,(10):19.
[2]高楚菲. 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1):118.
[3]尹亚欣. 3-6岁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与分析——以金贝贝幼儿园为例[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20(03):104-106+120.
[4]王晨,李旭杰,郭炀炀,王聪,张聪. 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J]. 现代交际,2016,(21):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