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则孜·麦提图尔荪
和田市第一高级中学 848000
摘要:高中阶段需要有一定的化学实验教学。本文从化学研究中的金属元素和化合物入手。在此阶段,高中学校实验室必须具有特定的实验条件,并以化学实验的形式引入金属元素的某些相关属性。在化学研究中,主要需要研究某些金属元素,例如Na、Mg、Al、Fe、Cu等,但是还有许多其他金属元素,例如具有各种特性的简单物质和化合物,适合学生记忆和运用。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并提高高中学生的实验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金属;化学实验
引言:在高中化学中,“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研究研究对象是钠,铝和铁的元素和化合物。本课程的核心思想是研究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特性,以增进学生对“化学是实验科学”这句话的理解,并发展学生的实验感知、工作技能、观察和分析技能。反过来,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可以专注于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金属特性,明白这些金属的用途以及制备方法。
一、钠和钠化合物
首先,在描述钠的性质时,我们要从钠和水之间反应的描述作为实验的起点。该实验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即金属钠漂浮在水的表面上,这使学生可以开始探究为什么金属钠会漂浮在表面上。关于钠为何会融化,发出声音或在睡眠漂浮的结论可以通过实验得出。由于金属的低密度及其物理性质的相对较低的熔点,物理性质和活性金属钠在冷水和碱性氢形成之间表现出特定的化学反应与化学性质,例如氧化钠和氢。
其次,用于比较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性能的过程中使用的实验介质为Na20和Na2O2。将这两种介质与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进行比较,并与水同时反应。实验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和观察实验现象,可以清楚地掌握输出或关闭Na2O2之后燃烧现象的原因,同时总结了其氧化还原性能以及过氧化钠在该实验中反应。
最后,在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能时,引入的介质可以是装有Na2Co3的大试管和装有NaHCo3的小试管。通过控制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可以研究出无色无味气体在NaHCo3分解后产生的原因,并分析NaHCo3热稳定性差的原因,学生还需要观察反应速率并思考二者的联系。即,以稀盐酸为反应起点,将等体积的Na2Co3和NaHCo3与酸反应。
二、铝和铝化合物
首先,当描述铝的特性时,可以通过点燃有光泽和无光泽的铝箔来获得引入点。通过操纵和观察实验现象,实验者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即氧化铝和单体铝是具有高熔点的材料,并且两者之间的氧化铝的熔点必须很高,因此可以用作优良的耐火材料。
此外,通过对铝和NaOH的实验,学生可以直观看到氧化还原过程中金属的还原性。同时,通过更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明白它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核心。
其次,当描述氧化铝的性质时,氧化铝与稀盐酸和NaOH反应以引入氧化铝的两性性质。该实验表明物质在两个试管中都发生了某些化学反应,有一定数量的可燃气体氢。对于实验者来说,了解物质的性质更加困难。因此,如果教师需要直接的解释和相关的基本原理,则需要记住氢氧化铝的性质,因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很难理解该物质特诊的真实含义。
三、铁和铁化合物
首先,当描述铁的性质时,可以通过使用铁、硫和氢的反应作为引入公式并总结实验现象来获得相应的化学性质。同时,对在水中反应后得到的产物进行分析以形成不同的溶液颜色,这是由于与其他氧化剂相比氧化程度不同,也是铁与水(一种活性金属)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并以铁与水蒸气的反应为引入公式,推导铁与水的反应原理。
其次,存在三种主要类型的具有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氧化铁。化学性质的差异主要反映在氧化物中铁的差异上。当描述氧化铁的不同特性时,可以使用硒酸盐溶液作为与三种氧化铁反应的引入公式。实验中溶液的颜色会发生相应的更改,学生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可以分析出三种氧化物材料中铁的价态,实验结束后就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铁与稀硝酸溶液反应中氧化还原的原理。
然后,两种氢氧化铁的知识和难点。描述氢氧化铁时,老师一定要遵循教科书来进行实验示范。在实际工作中用氢氧化铁节省的时间是有限的,并且难以发现形成的白色沉淀。因此,实验改进的重点应该放在看到白色沉淀物的能力上,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达到预期的实验结果。
最后,当描述铁盐,FeCl2和FeCl3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学生可以观察实验现象并学习相应的特殊化学性质。更直观的实验可以加深并打动学生对化学元素的理解与研究。同时,教师可以找到何种方式来获得良好的化学实验训练效果。
总结: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课程更具吸引力,其中最重要部分是老师授课的方式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应以知识学习导入的方式进行实验,并以重要金属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以提高化学学习的有效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增加高中生对于实验的兴趣。同时,某些实验可以解决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而某些理论知识可以提高对金属元素和化合物的掌握,并促进目标的实现和实验目标的实现。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并促进高中化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唐駉.化学实验视阈下的金属元素化合物性质分析[J].同行,2016,(014).
[2]黄运瑞,李锦.元素性质实验的微型化研究[J].山东化工,2018,47(1):120-121,123. DOI:10.3969/j.issn.1008-021X.2018.0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