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毓春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伯劳镇埤肚小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钦州市 535429
摘要:对教师教学质量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新课程的深入改革发展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背景下,故事教学法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是语文教师在新时代的一种新教学方法的尝试。国外小学教育领域中对故事教学法的运用比较广泛,也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故事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故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元的文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设计故事教学时,要注意将故事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将对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并对故事教学法应用进行简要探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故事教学法;应用
小学阶段学生的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想象和好奇。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活泼,在语文课堂中开展故事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故事对小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诱惑力,小学教师要合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在故事中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利用故事教学法的特殊性,将语文知识融入大故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故事教学法的意义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课堂氛围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找到更高效的教学方法。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故事教学法。实践证明,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注意力更加集中,会积极思考故事内容以及故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故事的形式,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1]。
在语文课堂中使用故事教学法,能够丰富课堂语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听故事的方式,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对故事进行思考,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个好的故事能够使充满哲理的,学生从故事中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道理,即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储备,又树立了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故事教学法的原则
故事教学法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法,合理运用语文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然而,教师在设计故事教学法时必须以教材的知识内容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故事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教师在应用故事教学法时,必须遵守三个原则。
第一,必须遵守针对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本节课做学的知识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故事内容,故事不能和课堂知识相背离。只有故事内容具有针对性,学生才能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学习到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合理的故事,使故事与课本紧密相连。
第二,必须遵守趣味性原则。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故事教学法的目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用故事将学生带入语文课堂中。因此,故事必须要有趣,语言要生动,情节要生动,内容要新奇,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
第三,必须遵守真实性原则。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故事一定要具有真实性。如果教师讲的故事和生活中的事实不相符,就会引起学生的质疑,难以投入到故事中,使故事教学法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2]。因此,教师在选择故事时,一定要把握好故事的真实性,避免出现学生质疑故事的情况。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故事教学法的方式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设备构建故事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故事教学时,应该遵循医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设计生动活泼的故事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若是单纯地通过教师口述的方式讲故事,学生难以投入到故事内容中。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设备,利用多媒体具体生动的特点构建故事情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故事内容,将自己代入故事中,进一步加深对教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教师在进行《乌鸦喝水》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将课文中的内容用多媒体设备以视频的形式播放出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乌鸦喝水的情境,进而理解课文中的内容,通过自主思考掌握到这篇寓言故事所表达思想,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目的。
(二)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构建故事情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故事情境时,要想把故事讲好,讲明白,讲清楚,达到教学目的,不但要将故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更要合理地开发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投入到故事情境中。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强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小剧本,让学生通过对话表演的形式融入到故事情境中,进一步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例如,教师在进行《小松鼠找花生》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将课文内容设计成剧本,让学生扮演小松鼠,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结合现实生活构建故事情境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教师口授,学生听讲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师直接把文章中的知识内容、中心思想等教授给学生,这种模式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符,教学效率不高。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构建故事情境,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主动思考文章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我想》儿童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将诗与故事相结合,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故事教学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即符合语文这门课的特点,又符合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应用故事教学法,将故事教学法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谭小丽.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小学生(下旬刊), 2017(8):64-64.
[2]张静.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考试与评价, 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