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婷婷
六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安徽 六安 237000
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脑动脉造影术后24小时内并发症发生方面的作用。方法 将2018年9月到2019年12月在我病区住院期间行脑动脉脑造影术的患者48人,以随机的分组方式将48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预见性护理措施。将病人术后24小时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作为观查重点。结果 术后24小时内,两组患者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差异经统计分析有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措施应用于脑动脉造影术患者,可以降低术后24小时内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脑动脉造影术;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
经股动脉插管全脑动脉造影术是由神经科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在导管室操作完成。具体操作过程是在局部浸润麻醉下经皮穿刺然后经股动脉置入5F鞘,各导管经鞘管依次进入腹主动脉、胸主动脉,然后再往上到颈动脉,最后再进入到目标动脉,注入造影剂后在射线的引导下完成。是神经科医生用来评估脑血管病病变具体情况的金标准。它可精确判断脑血管病变部位、性质和程度,了解侧支循环的情况,对病人的治疗方案提供精准依据[1]。但它也是一种有创的操作技术,术后容易发生穿刺处血肿、排尿困难(尿潴留)和腰背酸痛并发症[2],即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延长了住院时间。为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我病区尝试将预见性护理措施用在经股动脉插管全脑动脉造影术患者,收到一定效果,现就具体情况作以下汇报。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将2018年9月到2019年12月在我病区住院期间行经股动脉插管全脑动脉脑造影术的患者48例,以随机分组的方式把48人分为对照组24人,其中,男15人,女9人,年龄平均56.50±11.87岁;观察组24人,其中男15人,女9人,年龄平均58.63±11.10岁。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都是先行局部浸润麻醉,然后从病人右侧腹股沟处经皮穿刺后将5F鞘插入股动脉后按流程进行操作;手术医师都是我病区有资质的同一主任医师和同一副主任医师相互配合完成;两组间病人的年龄和性别上,手术方式和手术医师方面基本上不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 实行常规护理,即给予术前宣教,宣教内容有术前需要禁食禁水具体时间;根据性别提供合适的便器,告知在术前要学会床上使用便器排尿;备皮;术前行碘过敏实验及具体用药根据医嘱执行。落实术后护理:安置合适体位,以心电监护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和血氧饱和度情况并记录具体监测时长根据医嘱;术后宣教:内容有卧床24小时,术肢伸直制动12小时,1公斤盐袋放在穿刺处加压6小时,经常查看术肢皮肤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情况,嘱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
1.2.2 观察组 执行对照组护理措施同时应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干预,具体为:①术前排尿训练方法参照魏秀芳[3]研究方法执行。②盐袋固定:以纱布绷带把盐袋以“8”字形缠绕固定在穿刺处。③术后排尿护理:术后返回病房即可试饮水,无呛咳即可进食稀饭,术后前3-4小时内饮水在1200ml-2000ml[4],术后第一次排尿在2小时内。④术后返回病房安置好卧位后术肢就可以活动足背[5],去除盐袋后在保持伸展位情况下平行移动术肢;非术肢可以屈曲,在腰背部垫薄软枕,按摩双下肢及腰部。
1.3 观察指标
术后24小时内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⑴穿刺处血肿[6]。⑵尿潴留:患者在术后24小时内发生尿潴留。⑶腰背肌疼痛:以“长海痛尺”对病人腰背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例数、百分率描述,比较使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24小时内两组患者间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有较大的差异,差异经统计分析有意义(P0.05),见表1。
.png)
注:尿潴留发生情况比较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
3 讨论 全脑动脉造影术既是现代临床最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也是神经科医生准备行脑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基础操作,能精准评估脑血管病变的具体性质,但同时它也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操作技术,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有研究显示,护士的预见性护理干预能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护士采取的预见性措施在降低术后并发症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7-8]。
按压是减少术后穿刺处发生血肿的有效措施,常规将盐袋直接放在术肢腹股沟,患者稍动就会发生移位,起不到作用。本研究将盐袋通过纱布绷带缠绕固定,能很好的发挥加压作用。全脑动脉造影术后要求患者绝对卧床24小时,术后排便体位的改变加上较长时间的伸直制动要求,很容易发生排尿困难,导致尿潴留。本次结果显示,在术后24小时内对照组发生尿潴留的有5人,发生率为20.8%,并且这5个发生尿潴留的病人经诱导排尿仍不能解决,最终都是靠采取留置导尿方式才解决,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但应用了预见性护理措施干预的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为零,这足以说明针对术后可能发生尿潴留而提前给予预见性护理措施干预是有效的。分析原因认为对照组护士在术前虽然有告知病人要会使用便器在床上排尿,但护士并没有指导具体训练方法,也没有评估术前是否能在卧床制动情况下排尿成功。而观察组因为预计术后会发生尿潴留,在术前通过强化排尿训练并最终确认排尿成功,所以术后病人并不会出现因为排便体位的改变不适应而发生排尿困难这一情况。术前排尿训练是已证实的可以有效降低全脑动脉造影术后排尿困难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3,9]。
长时间卧床、伸直制动、被动体位还是造成术后腰背肌疼痛的因素。而术后术肢小范围足背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不适,也不会增加出血风险。通过按摩术肢和腰背部可以使腰背使肌肉放松。对非术肢取屈曲位,腰背垫软枕,也能缓解腰背肌肉紧张,从而减少疼痛发生。
4 小结 护士根据手术和患者病情变化的特点,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预判可能出现的潜在并发症,根据预判采取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涛,张梅,余传庆,等.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后注意网络功能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5168-5173.
[2] 马雪露,云宗金.173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1(5):428-430.
[3] 魏秀芳.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排尿功能训练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24:112.
[4] 钱海兰,毛莉艳,黄慧慧.1例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肠梗阻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5,13(4):377-378.
[5] 郭剑娟,张文静,古瑞平.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内科,2018,13(5):807-808.
[6] 朱丽娟,张丹云,卞肇蒙,等.脑血管造影术后卧床时间对并发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9):797-798.
[7] 陈雪梅,何丰,高洁.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3,8(2):216-218.
[8] 张美兰,黄妃文.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7):211-212.
[9] 卓巍.护理干预对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6,7: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