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识肾炎

发表时间:2021/1/7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8月15期   作者:吴青
[导读]
吴青
(合江县中医医院,四川 合江 646200)
【摘要】肾炎是两侧肾脏非化脓性的一种炎性疾病,肾炎的种类有许多,有急性肾炎、慢性肾炎、隐匿性肾炎、肾盂肾炎、紫癜性肾炎等。目前引起肾炎的主因并不明确,其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肾小管及周围组织发生延性病变的一种疾病。而由于中药对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地位,且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为此,以下主要谈谈中医对肾炎有哪些认识。
【关键词】中医 肾炎
1对病因及发病学的认识
在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恶化期,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出现水肿,在古代文献中对这一情况较多的记载,认为水肿是由于肾脏病变而引起。如在素问·奇病论中说道:“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素问·脏气法时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这些说明了肾脏病变会引起水肿,那么为何会引起水肿呢?在素问·水热穴论中论道“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腑肿。腑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同时,古人认为邪内侵,即病理因子内侵会造成机体功能障碍,是引起肾病重要的外因,在灵枢·五癃津液别中论道:“水榖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除此之外,根据临床经验,受冷,尤其是受湿冷是导致肾炎发生的重要因素,由于受到气候的因素影响,如降水多、天气较冷等,都很容易导致人患有肾炎。对于肾炎发病机制的认识,古人认为在涉及到肺脾肾三个方面,主要的看法是:“肺受寒邪,傅之于肾,肾气虚弱,脾土又襄”,从而导致肾炎发生。
2对症状方面的认识
肾炎腑肿多数先发生在面部眼脸部,灵枢·水胀篇道:“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名王肯堂描述更加细致“水腫初得病时,见眼胞早晨浮突,至午后稍消”。同时,肾炎时还会引起心肺症状,主要是由高血压和水血症引起,在灵枢·水胀篇中道“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此句话的意识是水胀发病之初,病人的下眼睑微肿,好像刚睡醒时的样子,人迎脉搏动明显,经常咳嗽,大腿内侧寒冷,脚和小腿浮肿,腹部也胀大,出现上述症状,说明水胀病已经形成。

对于肾炎时尿的变化,中医认为主要根据其色赤来辨别属于阳症还是阴症,如“小便多少如常,有赤时,有不赤时,至晚则微赤,却无涩滞者。亦属阴也。”
3对不同肾脏病的认识
中医对急性肾炎的认识,属于“风水”“溺血”的范围,病因是受到风、湿、毒等外邪侵入,伤及内脏,以致于肺失肃降,脾不转输,肾难开合,三焦水道不通,引起汗、尿排泄功能障碍而发生。急性胃炎的起病急骤,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都是主要的临床症状,中医认为治疗急性肾炎宜发汗利水,疏通三焦水道气机,且中医对其治疗效果较好,尤其是在疾病恢复期长期不消的镜下血尿,可采用益气养阴、凉血止血法等进行治疗。
对于慢性肾炎的认识,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外邪入侵,日久损伤脾肾,脾肾两虚,肾失开合所致,或脾肾本虚,复感外邪而成,总以脾肾两虚为本,以水湿、风邪、血瘀为标。慢性肾炎属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在临床上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和血尿。如果有浮肿的症状,中医认为属于“水肿”范围;如果有肾功能衰竭,中医将其归属于“虚劳”的范围。对于本病的治疗,中医具有较多的治疗方法,如利水消肿、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等,这些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如果存在难治性的病例,可结合中西医治疗方法进行,以此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中医认为此病的病因是脾肾两虚、日久由虚入损,以致脾的升清降浊失调,肾的藏精泄浊障碍,湿浊滞留,最终导致脾肾衰败、湿浊壅塞三焦之证,也由此进入到尿毒症阶段。换而言之,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于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由于性肾功能损害,体内废物滞留,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是中医“虚劳”“溺毒”“关格”范围。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泄浊法,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改善症状,减少代谢废物滞留,从而对肾功能进行改善,对肾功能衰竭进程延缓,但是如果是终末期尿毒症,还需要配合透析疗法进行治疗。
中医对肾性贫血的认识,可在“水肿”“关格”“虚劳”等症候中找到类似描述,肾功能不全时会出现不程度的贫血,通常肾功能越差则贫血越严重。中医学提出肾主骨、骨生髓,且认为肾藏精、精可化血、精血同源,所以发生肾病时会出现贫血。近代医学也认为肾脏不仅是排泄器官,也是内分泌器官,可以进行激素的分泌,其中红细胞生成素能够促进骨髓红细胞成熟,但如果肾功能减退,使得此种激素分泌不足,就会引起肾性贫血。
综上所述,本文从不同各个方面分析了中医对肾炎的认识,可在此基础上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肾炎治疗,进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