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秀梅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甘南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下,社会各界认识更加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下,推动了特殊学校教师主动地提高了自我教育站位,增强了自我的责任意识,创新教学形式,升级教育理念,补充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与弊端性。为此,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感悟基础上,谈论关于爱心教育贯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看法,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
关键词:特殊教育;小学数学;爱心教育;方法研究
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在生理或者智力存在一定缺陷,这也导致他们的心灵更加敏感脆弱。由于身心缺陷,有些特殊儿童是无法独立完成生活中某些活动,甚至部分儿童无法独立生活。那么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融合爱心教育,这样才能发展师生和谐关系,只有在师生和谐关系的基础上,师生才能在课堂中开展有效性的教与学互动,进而才能达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所以教师在实施爱心教育上,需要建立“人本理念教学观”,具体而言,“人本理念”所倡导——对学生实施以人性、人生和人格为教育教学价值取向的教育教学。“人本理念”所反对——师者居于序列化、静态化和规则化的理性教育教学。只有,教师以学生是“人”这一特定主体对象,给予“融情式”沟通、关心、呵护,以此体现现代教育教学的人本精神和凸显人文关怀,着力对小学生打好融情牌,充分彰显和促进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使得学生对自己敞开心扉,成功建立双向沟通渠道,推动学生乐观主义心态的建立和学生学习数学自信心建立,从而才能为特殊学校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一、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爱心教育的现实意义
爱心教育首要解决的是每一位特殊儿童的思想问题,是促进特殊儿童更好地认识自我、面对自我,只有当特殊儿童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正确的理解社会,从拉近自身与其他的距离,以此保证特殊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样将会不断消除特殊儿童存在的自闭、自卑心理,只有当特殊儿童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与呵护,特殊儿童才敢释放自己的情绪,才能在课堂中踊跃发现。这样才能为数学教学有效开展提供根本保障。正如,高尔基所言:谁爱学生,学生就会爱谁。只有充满爱心的教育,才能实现好的教育过程。这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上更加适用,更加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教育价值。最后,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重视运算的严谨性,强调答案的准确性,这也将促进特殊儿童理性思维的发展,使其他们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对特殊儿童学习带来挑战性与负担性,那么教师需要充分发挥爱心教育的独特教育优势,这样当师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双向沟通桥梁,那么教师自然能够准确捕捉特殊儿童学习过程的心理情绪波动,自然也能够准确了解特殊儿童的学习需要,从而更加客观学情的需求上,助力教师开发与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与学的高效化、优质性。
二、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爱心教育的策略研究
1.发展师生和谐关系
发展师生和谐关系是小学数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所以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落实三心教育,有耐心、有爱心、有责任心,只有保持这种教学心态,才能真正促进师生和谐共生关系的构建。具体而言,在发展师生和谐关系上,教师首要改变自己师道尊严的身份定位,要以良师益友的身份融合到特殊儿童的集体活动中,这样才能在特殊儿童印象上建立和谐可亲的教师形象,特殊儿童才能逐步靠近教师、亲近教师,从而助力师生和谐关系的发展。
其次,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非语言肢体动作,例如,在教学《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特殊儿童呈现一个趣味生动的场景,如:视频中——太阳刚升起,公鸡在啼叫,宝宝起床穿衣是早晨;小猫睡懒觉,宝宝吃午饭,在墙壁的时钟指向12点是中午;空中有星星和月亮,宝宝和妈妈再等下看书是晚上……。随之情境直观性吸引特殊儿童的学习注意力,然后慢慢带来特殊儿童认识不同时间段我们都在做什么?然后教师利用一个鼓舞的眼神,鼓励特殊儿童踊跃回答;当特殊儿童积极发言,无论正确是否,都要给予肯定,如:摸摸头、拍拍肩……。这样的肢体动作将会大大鼓励特殊儿童的勇敢发言,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升温。最后,教师需要具有“同理心”视角,能够代入特殊儿童的立场,杜绝以成人思维去度量特殊儿童的心理,要提高自我换位思考的能力,这样当特殊儿童发生了各种情绪化的举动,当自己不知所措,当自己疲惫不堪的状态下,教师仍旧可以保持宽容以待的教学心态,这是因为自我代入了特殊儿童的立场,进而做到理解、宽容的行为表现,所以只有当我们正确理解自己的学生,那么发生一切意外都在自己的教学预见中,这样既能使得自己教学从容不迫,也将更好地落实“三心教育”,使得特殊儿童永远感受来自教师的关爱与温暖。
2.数学趣味实验教学
数学是一门集合抽象、逻辑、算式的学科,其复杂的数量关系以及公式符号上,对于特殊教育的儿童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尤其涉及到计算的应用题,对于特殊儿童更是难上加难。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讲究循序渐进的方式,切莫操之过急。一定要立足爱心教育,懂得特殊儿童,理解特殊儿童,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特殊儿童学习认知规律,从而在符合特殊儿童的认知规律上,加强小学数学知识的直观性,从而才能逐步引导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得数是3的加法》上,由于特殊儿童认知能力较低,那么在基础目标上:说出3的组成,以及加号和等号上,要有耐心的引导特殊儿童认识与掌握。为了更好地调动特殊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引导教学学习的持久注意力,那么教师可以开展一个趣味小实验,以真实的实验,邀请特殊儿童一起参与,使得特殊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从而快乐中逐步引导特殊儿童建立物品数量的关系。如:设计《乌鸦喝水》的情境教学,先通过互联网资源收集动画片资源,然后为特殊儿童播放,促使直观了解故事的发展到结束。其次,教师准备小水杯和三块石头,然后倒上半杯水,并且标记上水位的记号,随之组织特殊儿童进行投入小石头,当第三小石头投入,水就会溢出来……。这样在实验的过程中促使特殊儿童建立直接性经验,形象化认知和体验性数量累计后的初步概念,从而在教师有的放矢引导下,使得特殊儿童在教师创设乐中学、学中乐、乐中长的环境下,实现知识有效学习和学习数学的美好体验,这个过程也将充分体现了教师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只有尊重和了解自己的学生,那么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基础的生存知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爱心教育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落实,不仅是教学层次去尊重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更是推动教师因地制宜的抓住任何机会,贯彻爱心教育,促进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为其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样在学习数学上才能具有积极、良好的状态。所以教师需要建立“人本理念教学观”,积极围绕特殊儿童、激发特殊儿童、发展特殊儿童的角度出发,不断地开发与探索多元化、趣味化、生动化、直观化的教学方式,进而促使特殊儿童在学习上、情感上都将获得美好地、愉快地体验,从而才能真正完成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淑民.浅谈小学特殊教育数学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20(4):1.
[2]陶小琴.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思考[J].新课程(上),20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