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
宁波市建东置业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000
摘要:现代建筑通常都是以钢筋混凝土构成的主体建筑,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而现在国家大力发展各类工程建筑的同时,也对建筑物的各项指标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水准,并提高工程整体质量,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定义,与在实际施工时容易出现问题,最后对施工技术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析,希望通过这些分析帮助施工现场能够更好的进行工程建设。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
施工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也在相应的进行着飞快的提升。建筑工程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事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效的动力。而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在施工中被广泛应用,框架结构在施工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严重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能否高质量的移交给社会使用。
一、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概述
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不管是为了经济效益还是社会的需求,高层的建筑采用的越来越多。框架结构在高层建筑中能够帮助高层建筑承担部分纵向压力,有效的帮助工程顺利的展开。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建筑物的承载力会随着楼层的增加而产生阶梯型变化,在框架结构的设计过程当中,需要根据承载力的变化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框架结构。除去因为重力导致垂直负载力,建筑物还需要面对大自然中的风力、地震、闪电等影响安全使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而这些因素通常都是非垂直非线性的载荷分布,需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充分合理的进行设计。
二、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技术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1 钢筋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钢筋在框架结构是最重要的结构组成和承重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钢筋焊接时,选用的焊条和焊接工艺不对,就会影响到整个框架的结构的稳定性。钢筋在施工中,因为使用用途的不一,采用的粗细和品种等相关规格都不同。因此在现场施工时,面临着相对较大的复杂性,而且在钢筋工程施工中的混泥土浇筑出现失误,也会导致对框架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性受到较大的威胁。
2.2 多层模板支架施工问题
多层模板在框架结构施工中,通过设置多层模板支撑支架来对楼层施工进行受力荷载的辅助。在施工过程中,框架结构的浇筑,以及楼层的楼板都处于刚施工完,养护时间相对较短,其强度无法完整发挥完工后的重力承载功能,因此恰当使用多层模板支架将负荷进行分散,让楼层楼板能够更好的发挥承载功能,帮助施工能够顺利进行。
三、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分析
2.1 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首先,在建筑工程开始之前需要对施工使用的材料进行准备,工作人员需要将施工中使用的钢筋等材料进行验收整理。在保证钢筋能够拥有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的质量,并且将不同作用的钢筋分开进行整理,保存到相关位置,让后将使用用途不同的材料固定到钢架上,方便施工人员随时取用。对于施工中暂时不用的钢筋做好妥善的分类保存还有安全工作。再将钢筋等材料安置到应该在的地方之后,通过油布等方法进行防水防晒处理,防止材料氧化、老化,并且做好固定工作,以保证施工的安全。
再次,钢筋的焊接工作对整个钢筋工程施工质量影响非常大,因此需要现场作业、管理人员充分重视这项工作,保证现场施工能够按照技术规范和施工要求进行有序的工作,避免各种问题的产生。在焊接工作展开之前,对钢筋进行使用用途,进场批次等分别进行质量检查,检验合格之后方能在施工中进行使用。
现场管理人员需要对焊接质量进行随机抽查工作,保证钢筋的焊接质量,使接下来的工作能够更加顺利的展开。
最后,对做好的成品钢筋进行放样和下料施工。因为焊接处经常会出现一定的线性收缩,施工时需要留存一定的余量来应对特殊问题。另外,框架结构并不单纯受到重力的垂直作用力,也可能因为其他方向的作用力导致一些部位出现弯曲拱起的情况,和对焊接处的处理一样,需要对这些部位也留存一定的余量。现场的施工人员需要及时将问题反馈给技术人员,通过技术人员的指导,来应对相关部位出现的收缩变形等问题,综合的保证钢筋施工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2.2 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模板工程施工是建筑工程中为了方便施工而采用对建筑物承重力负载提供帮助,在工程完成后可以进行拆除。为了保证施工中新浇混凝土成型,并进行养护,使其达到建筑工程需求的强度,在这过程中,模板支撑的辅助必不可少。因此在模板的设计开始时,就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指导,保证混凝土的结构、尺寸等相关指标能够达到工程要求,为了保证模板结构能在拼接中严丝合缝,减少混凝体的漏浆,在模板设计中需要简化并科学的设计数值,方便模板的拼接拆装,通过多次使用来节省施工成本。在模板的安装时,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需要充分考虑到下层楼板的承重能力,安装上层模板及支架时,避免下层楼板的承重力过大。在模板拼接安装时,一定要保证地坪、胎膜的光洁和平整,并且严格执行模板的拼接处理好接缝处,保证不会出现混凝土的漏浆。在安装完成之后,涂刷隔离剂,保证不会受到其他湿气、灰尘等因素的影响。在混凝土硬化、强度满足施工要求之后,就需要拆除模板,减少模板的总用量,提升工程经济效益。在拆除过程中,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有顺序拆除,保证模板的拆除不影响到工程质量。
2.3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和钢筋一样是建筑工程框架结构中最重要的受力承担者,因此也会要求更好的质量。
首先,对混凝土使用的材料进行进场,分批的检验,严格保证施工时使用的混泥土材料能够满足工程施工要求。针对不同的使用用途,选择不同的混凝土材料控制用量,按照现场施工标准,严格选择混凝土强度等指标批次的混凝土材料。
再次,通过科学规范的混凝土配比,提升混凝土在施工能够满足的强度。相关的技术人员需要根据现场施工情况,做好混凝土配比的控制工作,并加以试验,保证混凝土能够满足施工标准时,制定相关规范,让现场工作人员能够按照配比的规范进行混凝土配比,保证混凝土施工能够正常进行。因为混凝土配比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质量下降的情况较多,现场管理人员可以适时进行抽检,进一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
再者,在混凝土浇筑开始之前,需要将建筑施工方案交给相关部门提出审核,在通过审核之后,才能进行浇筑施工。并且为了减少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意外问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措施,减少意外问题对施工质量带来的影响。另外,在施工开始之前,需要先对模板的设计工作进行控制管理,保证模板施工能够满足浇筑施工的要求。
最后,为了使混凝土最终能够达到建筑工程的受力要求,需要对浇筑的混凝土进行养护。在施工现场通常会采用自然养护的方法,通过将混凝土进行薄膜覆盖,然后浇洒水、养护液的方式让混凝土经过一定时间后到达工程所需要的强度。养护工作需要在混凝土浇筑完毕之后出现初步凝固时就需要开始进行,在养护过程中,不同的养护方法,需要不同的养护时间,所以具体的养护时间需要根据混凝土硬化情况和养护方法进行确定,并且在混凝土强度未达到一定标准时,要对其进行保护处理,防止践踏等原因导致的混凝土变形。
结语:
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在现代建筑施工中占有非常打的比例,在建筑工程开始前,设计人员需要分析在框架结构工程中的各个要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通过合理的分析之后进行更科学的设计,并且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保证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特殊情况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相关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施工,提升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广民.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13):135-136.
[2]钟明胜.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科技资讯,2019,17(07):56+58.
[3]王华阳.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研讨[J].科学技术创新,2018(35):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