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岩脚镇中学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教学思想的逐步成熟,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为了能够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为全面且深刻的理解,教师需要深度分析学生们的学习实际,设计综合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用以全面提升学生们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故而,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吸引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提升其知识学习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教法综合;数学知识;水平提升
在教师为学生们设计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时,需要迎合学生们的实际学习兴趣点,设计综合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之有效提升学生们的数学知识学习质量。因此,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进行演示,使之为学生们的知识学习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同时,教师需要设计大量信息化教学内容,以此有效培养学生们的知识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的任务分析,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综合学习效率。
一、生活化情境演示,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教学,需要教师围绕学生们的学习实际,进行综合性的教学设计,以此全面提升学生们的数学知识水平。所以,教师为学生们讲解相关知识内容时,发现学生对于教材中的知识内容理解不甚深刻,对应的教学效果也不太明显。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数学知识水平,使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教师决定为学生们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内容,进行相应的数学知识讲解,从而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中的知识要点。有了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的生活化演示内容,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数学知识认知水平。
例如,教师为学生们讲解《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就可为学生们设计相应的生活化教学情境,用以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知识学习。为此,教师结合学生们实际生活中的减肥情境,进行相应的教学演示。通过教师将学生在一年时间内的体重数据进行汇总,并确立60kg为基础零点进行计数,多于60的记正数,反之则记为负数。通过教师形象化的生活情境设计,可以使学生有效理解有理数中的正负数概念。而后,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相关的生活化情境计算问题,可以使学生对其中的知识有更为深刻的学习印象,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们的数学知识学习质量。
二、信息化教学指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师指导学生们的相关知识学习期间,需要综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看来,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期间,必然需要对数学知识有相当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够支持学生进行更为深刻有效的知识学习。因此,教师为学生们设计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时,决定引入大量的信息化教学内容,通过其中动态化的教学演示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更为高效的知识学习和理解。也正是因为教师为学生们设计大量信息化教学资源,可以使之同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相契合,从而有效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而综合提升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所以,教师设计信息化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知识分析,从而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都得到的全面性的优化和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们学习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内容时,就可结合相关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综合性的教学指导。为此,教师引入大量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内容,使之充分激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其知识学习过程更加高效。其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之前学习的“鸡兔同笼”问题,进行相应的问题分析和思考,使学生明白二元一次方程对于解决相关问题的优势,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得到整体性的优化,进而使其数学知识学习兴趣和质量都得到综合性的优化和提升。
三、合作性任务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数学知识学习质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知识学习和分析。因此教师选取合作性的任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问题交流和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内容。教师需要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切实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并充分将这一能力进行内化,使之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数学知识水平。
例如,学生们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内容时,就可由教师为学生们设计相关的合作性学习任务。学生们按照教师设计的“路灯人影模型”进行相应的问题分析,通过对自身所学知识的回顾和思考,可以找准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向,并结合自己和同组成员的共同分析,可以有效得到正确的解题方向,从而使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此外,教师也需要深入到学生的讨论中,给予陷入思维桎梏的学生以点拨和指导,从而使学生们的数学知识理解更为全面。
综上所述,教师指导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期间,需要设计综合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此有效提升学生们的数学知识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静.初中数学以惑为诱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以八年级数学教学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16(29):27-28.
[2]周冲.“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影响[J].数学教学通讯,2017(3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