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
浙江省东阳市建设路83号实验小学 322100
【论文摘要】:
小学体育教学中经常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合作学习法。在合作学习法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间相互合作的精神与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因此合作学习法对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有极大正面作用。本文就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时存在的合作意识薄弱、流于表面形式及评价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对体育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进行探究,即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适当选择合作的内容、注重合作学习的有效指导、评价方法切实有效等。
【关键词】:小学体育 合作学习 实效性
合作学习法是一种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方法。它在改善课堂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都起到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既能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自学自练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纠错,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不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合作学习有效地变革了体育课原有的“老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采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虽然场面很热闹,但很多时候流于表面,达不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本文中我就“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体育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
体育合作学习主要有三种类型的有效组织形式。
一是叫同伴间合作学习,即两个单独个体之间合作学习。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往往关系较好的两位同学会主动相互搭配,因此这种形式容易组织,且教学效果较好。在同学关系中,最密切、最容易交流的就是好朋友关系,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上讲都是如此。例如,在一套新的广播体操学习过程中,让关系好的学生两两自由组合学习并最终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是小组合作学习。当班级人数较多时,可以采取这种形式。分组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效的关键,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某一分组方式进行分组、确定小组长、组员分工以及小组长开展小组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而采取不同的分组方式:三是全员合作学习。顾名思义,这是一种教师与全体学生之间形成的一种合作方式,它以班级全体学生为合作对象,既可以师生互动,也可以同学间合作,一般在难度较大的新授课中采用。
合理的分组形式有助于合作学习有效展开,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二、体育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意识缺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发现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存在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的问题;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有些学生只在乎表达个人想法而不善于接纳他人观点的问题;存在小组在完成任务时,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完全占据主导地位、成绩差的学生毫无个人思考的问题;存在组间竞争时,没有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以致于失败后相互埋怨、推脱责任的问题;还存在人云亦云,“搭别人的车”的现象。因此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合作行为的引导,这样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二)个体关注度不够。
纵观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处于主要地位的是那些体育兴趣浓厚或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他们在组内具有一定的“威信力”并且愿意跟组内其他同学去合作和交流,也愿意充当组内“领导者”的角色,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掘,个性得到了张扬。相反,对于组内那些不具备此类条件的学困生来说,他们由于体育基础较差,缺乏“威信力”,往往很少能够得到此类表现机会,因此而沦为旁观者,以至于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比在一般模式的课堂教学中少。
(三)评价不合理。
合作学习中有些教师只注重评价合作结果而忽视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对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进步程度、参与程度等不能给出客观、公正地评价而导致部分学生失去信心;或者过多注重对学生个人评价忽视对小组整体评价,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为了表现自我而忽视集体的利益;此外,评价方法单一,未形成多元评价机制,学生自评、组间评价、教师评价没有很好的统一等等。
三、合作学习实效性策略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要求之一。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把握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尺度,避免出现缺乏目标、任务与指导的“虚假合作”现象。教师应该扮演好学生合作学习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这样才能让合作学习法在课堂中收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
当今的孩子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愿甚至不会与他人合作,因此,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体育老师可以通过趣味性团队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就能融入团队,更出色地完成任务,这样,教学的效果也就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合作内容的适当选择
合作学习法虽然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但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教学内容都适用也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要想合作学习法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成效,就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制定合作学习方案。一些基本技术课,比如投篮,通过合作提高技术的作用不大,充其量也只是提高学生投篮的积极性而已,因此就没有必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在选择学生的学习方法时,要对教材的特点、教学的阶段、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方式,看看通过合作学习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效能,而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
(三)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
新课标理念认为,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除了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外,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学习伙伴。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及时且有效的指导至关重要。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空了,而是很忙了。在小组合作开展之前,教师要明确此次合作要达到的目标,要讲清合作学习的要求和方法,如何确定组长,如何分工,如何交流,如何评价等;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尤其是在学生学习困难时,对其进行适当地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评价方法要切实有效
评价方式和方法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对于教学效果的改善和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也极为重要,因此新课程提倡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并存。合作学习是学生群体共同完成任务,不仅要有来自教师方面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来自小组内、小组外的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综合性评价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也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
总之,体育教师应具备较高的合作学习的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保证运用“合作学习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使合作学习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邱泉.简论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评价理念的更新.体育与科学,2003.1.
2、韩毅.体育课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12
3、焦海霞.合作学习与体育合作学习策略.百色学院学报,2007.6
4、李伟民.体育课程与教法.新华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