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语教学中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26期   作者:高伟
[导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高伟
        天津市武清区城关镇大桃园中心小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落实在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在小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呢?我的体会是:
        一、给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只有在一定的心理条件下才能展开。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科学思维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只有在这种条件下科学思维才能成为现实。所谓“心理安全”就是学生的人格,主人翁的学习地位和参与学习的权利能充分得到尊重,没有遭冷眼、受歧视、挨批评的顾虑;所谓“心理自由”就是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思想,表露自己的学习情感,表现自己的学习欲望,表述自己的学习观点,没有任何的约束和压制。只有在这种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才能有本能达到科学思维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在课上千方百计地尊重、爱护、激励和鼓舞学生,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时,一位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啊,不为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我没有说出教参中现成的答案,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在我无声的鼓励下,有的学生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学生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练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如此独具慧眼,精彩至极,这就是科学思维。
二、给学生设计质疑的环节
        设计质疑的有利环节是科学思维意识的一种表现。教育家指出:“一个平庸的教师奉真理,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例如:在学习《咏鹅》时,教材中配了一幅图,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低着头在碧绿的水面上游,在讲到“曲项向天歌”这句时,教师让学生看图理解“曲项”一词,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书上的图画错了,因为“向天歌”天鹅应当伸长脖子朝向天空唱歌,而不应像书中画的低着头。多么难能可贵啊!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敢于向课本提出异议,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思考不正是科学思维精神的体现吗?我在课上对他的质疑大加赞赏,并鼓励他自己动手为这首诗配一幅画,并在黑板报上给予发表,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即使有些孩子的质疑未能点到点子上,我也不批评他们,而是在鼓励的基础上耐心启发,认真引导,让每个孩子敢于提出问题。相反,如果教师粗暴地对待学生的质疑或是置之不理,就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科学思维积极性。其次,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品质。在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质疑,使学生不仅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例如,在学习新课文之前,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不懂的问题,不懂的词语以及在理解课文时遇到的困难,以此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听讲与思考。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教给学生根据课题质疑的方法,如看到《青蛙写诗》这个课题学生会想青蛙用什么来写诗?如果青蛙写不好有人来帮助它吗?青蛙写出的诗又是什么呢?如看到《小壁虎借尾巴》这个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小壁虎自己的尾巴呢?小壁虎向谁借尾巴了?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这些问题都与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有关,都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长期坚持训练,能使学生从无疑处生疑,有疑处质疑,学会思考,学会理解,学会解决问题,并由此进发出创造的火花。
        三、给学生创造想像的载体
        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的基础。因此,给学生创造想像载体,是教师的用心所在。
        1、利用多媒体创造广阔的想象空间
        钱学森先生指出,直观教学是学生产生形象思维的源泉。

形象思维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直观生动地对学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心理“催化”效果。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从多方面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可以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例如《小小的船》一课,在学习“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一句时,我设计制作了电脑软件:一个小女孩儿坐在月亮上邀游太空,我一边让学生看电脑演示,一边启发学生想象:在浩瀚的宇宙中邀游,除了能看到星星和蓝天之外,还有可能看到什么?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依据学生的发言,我在屏幕上依次出示了小女孩儿与小卫星、航天飞机、外星人、美丽的嫦娥姐姐相遇的景象。另外学生还说了许多教师没有想到的,像宇宙英雄、各种怪兽等,再配以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发挥想象力的氛围,使他们能大胆地谱写一支宇宙畅想曲。
        2、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
        在教学中我善于发现利用教材的某些知识点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激励学生拓展想象的空间。例如《坐井观天》一课,课件出示青蛙跳出了井口,将会怎么样呢?学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描绘出各种不同的情形。有的说:“它看到了美丽的小草,闻到了阵阵花香。”有的说:“它会出来到处逛逛,看到了美丽人间。”有的则从其他角度想:“它看到垃圾成堆、蝇蚊成群,并不是那么美有可能就又回到井里了”。我灵机一动:“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激发同学们说出许多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宣传语。这样既激发了同学们的想象,又对同学们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教育。又如《山居秋暝》这首诗,教材中只节选了四句,描写了寂静的山林,清新的空气以及明月、松林、清泉、溪石等景物,我在教学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画笔画出优美的图画,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丰富的色彩、美丽的画面、精彩的解说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的实践活动大大充实了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达到了科学思维的目的。
        四、给学生寻觅激趣内容
        “寓教于乐”这是教育家常常告诫我们的句话。科学思维教育也同样需要这种意识,我常常根据课文内容及特点,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为语文教学的真谛在于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生活成为语文的内容,使学生学习语文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习惯。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对问题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体验到互相学习的快乐,并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教《海滨小城》时,我联系当今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让学生充当小城的导游,以“导游”的身份,进行分组介绍、分组评论小城景色,并在学生中设立“旅游局长”、“旅游监督员”,把南方的美景用生动的语句“推销”给他人。这样学生们在老师一步步地引导下,兴趣盎然,充满了科学思维气氛,收到了较好的新果。又如学完《曹冲称象》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帮助曹冲另想一些称象的办法?学生们兴趣十足地想出了种种办法,有的说:“用泥土代替石头,泥土比石头方便。”有的说:“用水代替石头,省时又省力。”有的说:“用站在岸上的官员代替石头,就更好了,因为人听指挥,能上能下。”数种称象的方法,体现了学生们科学思维的意识。
        其实,小语教学中对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远不止这些方法,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尝试,相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只要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调动多种手段,积极探索各种适合、有效的方法,学生科学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将会稳步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