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6期   作者:钟秀妹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日益发展,德育生活化教育理念在教育事业中饱受重视,
        钟秀妹
        (惠州市博罗县龙溪中心小学 广东 惠州 5161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日益发展,德育生活化教育理念在教育事业中饱受重视,其主要指有机整合学生实践、生活、理论基础等,在此基础上推动德育教育,以此提高德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德育教育中有所进步,进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繁荣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班主任;德育课;生活化
    最近几年,小学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小学生在校学业繁重,课余时间还要进行各种补习班,过多的压力导致大多学生格外关注成绩,进而忽视身心成长,无形中影响学生综合能力及素养的发展。为此,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尤为重要,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承担着为学生渗透德育观念、传统美德等责任。基于此,相关班主任应加强学生德育教育重视度,积极认知德育教育现状,并科学设计德育教育生活化策略,以确保在提高学生成绩之际,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一、小学德育工作关键要点
(一)德育工作长期性
        小学德育教育需充分把握教育原则、规律,脚踏实地的落实教育工作。切记,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德育教育目标。若想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并将强化工作实践与总结道德规律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挖掘现存的不足之处,精准找出小学德育教育根本问题,促使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现实效用「1」。
(二)德育工作实效性
        小学德育教育应注重凸显实效性,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切实推进小学德育工作形成自上而下的德育教育局面。基于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积极转变全体教师的自主行为、自觉行为,以确保可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将“德育育人”目标落实到底。
二、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现存的不足之处
(一)德育形式单调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多数班主任的教育方式依旧沿有“灌输性”教学理念。由此一来,虽然在形式方面增强了德育教育重视度,然而却忽视了对学生主观思想的关注,致使德育教育方式趋于单一化。由于班主任工作方式缺少多元性、主动性,紧紧依靠灌输模式推进德育工作,再讲解德育内容时依旧以智力教育方法进行传授,致使小学德育教育越来越呆板、乏味,不能吸引更多小学生的关注,严重挫败学生德育热情,导致德育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过度重视智育
        目前,我国太多小学都高度重视智力教育,严重忽视德育教育。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即使有部份小学学校在发展智力教育之际不断融入其他教育内容。然而,由于对德育方面的关注精力不足,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依旧不尽人意。
(三)德育内容缺失
        众所周知,小学德育教育范围极为广泛,其中不仅包含学生政治性、思想道德、道德品质。同样,还包含行为规范与法律法规等。然而,目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中未曾对以上内容予以关注,对德育内容的重视的程度参差不齐,导致小学德育教育存在严重的方向性偏差问题,德育教学制定目标与方向不符合现代学生身心发育状态及社会发展需求「2」。如今,我国众多小学学校德育任务及内容都缺少科学性,整体看起来极为“空洞”,无法保障德育教育实效性及质量。
三、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德育课生活化教学措施
(一)强化德育生活化教育意识
        德育概念的形成,与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就目前我国小学德育生活化现状而言,班主任对德育教育有一定认知。然而,总体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若想有效解决开展德育生活化教育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作为小学班主任,应全面完善自身生活化教育意识。立足现实生活角度,面对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多种因素加以分析、定义,精准摸索德育教育新模式、新规律。

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班主任应积极结合现代社会教育特色,不断创新德育教学方式,发现并积极展开“向榜样学习”“我身边的好人好事”等德育实践活动,以此提升小学生德育素养及综合能力。
(二)创新德育生活化教学方法
        正确的德育教育方法,可进一步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帮助小学生拓宽眼界。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烂漫、思想单纯,若想令他们真正接受思想教育内容、吸收思想教育内涵,班主任应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在德育教育之际,班主任应注重保持德育教育的灵活性、多样性、交互性,以此不断优化德育教育过程。
(三)优化德育生活化知识结构
        若想提升小学德育教育水准,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小学德育工作者专业水准及班主任教育能力。加强班主任德育教育专业水平培训,注重提高班主任专业知识积累。扩大班主任知识面,优化班主任知识结构,提高本主任对德育工作的认知与教育技能。除此之外,小学德育工作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心理年龄、生理年龄均未成熟的小学生,他们的身心发育特征较为特殊。为此,在制定德育教育内容时,切记不要超出小学生认知范围,要选择与制定符合小学生发育水平的德育教育任务及德育教育内容。
(四)建构德育生活化师生关系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深入了解小学生学习现状、生活现状。通过平等视角展开对话交流,进一步观察学生个性、特点、道德认知能力、道德修养程度及学习态度等多方面情况。在德育教育中,坚持有的放矢,依据学生现实状况,制定针对性、有效性德育教育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应格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将个体德育与群体德育有机结合。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师生双方均投入充足的情感与精力。换言之,班主任只有真正关爱学生、爱护学生,才能真正与学生“打成一片”,切实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赢得学生对自己的爱与尊敬。为此,就应积极创建平等、互助、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以此缩短师生心理距离,令学生真正接受教师传授的道德内容,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德育教学工作。另外,班主任应高度尊重学生权利,适当关怀学生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竭尽全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惑、生活压力,令每一名学生都能真真正正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3」。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对班主任所传授的德育内容产生偏见或逆反情绪。
(五)整合德育生活化教学资源
        一堂开放性德育课、活动性德育课,可实现课上资源与课下资源的有机结合。注重德育课堂知识的整合与延伸,有利于学生接受德育内容,帮助他们努力学习德育知识。总之,若想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班主任应善于观察,注重挖掘各学科知识与德育内容之间的关系,灵活渗透德育内容、拓展德育范围。在不懈努力之下,定会通过德育课为学生带来知识与精神的“双丰收”。
(六)令德育走出校园走进生活
        小学教育,如果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势必会严重束缚其作用。为此,应令小学德育教育深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切实展现德育作用。为此,班主任应教导学生多加关爱他人,在生活中帮助家人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在假期,定期去看望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帮助长辈做家务。与此同时,班主任还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实践任务。例如,通过周六周末时间去参观博物馆,写下自己的参观心得,又或者去家附近的福利院、敬老院看望幼儿与孤寡老人,并帮助他们做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当德育教育深入于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学生定会接收到来自生活的熏陶与反馈,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进而帮助学生素质人生观、价值观。
        结束语:总而言之,小学德育教育应贯穿于小学教育的任何一个阶段。小学德育教育目的,不只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特定知识、技能,更在于赋予学生正确思想,指引学生用正确眼光看待世界,进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基于此,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之际,就应令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通过“生活化”方式促使学生自我约束、严格规范自我行为与思想,最终有效展现“德育育人”目标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凌银.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
[2]刘娟.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有效开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
[3]冯宇,李一清.在小学教学中切实加强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下),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