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成刚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芒宽乡白花林小学,云南 保山 678031)
摘要:小学三年级楹联教学课堂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课前导入楹联,以及结合楹联详细讲解楹联文化常识,并引导学生搜集楹联、巧用楹联写作,使学生不仅搜集很多楹联,还懂得根据楹联的内涵写出不同的对联,从而在写楹联的过程中学生理解楹联蕴涵的传统文化和知识,同时学生对楹联加深感悟和认知,以此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此外,科学课堂上教师引入楹联,有利于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楹联教学
前言
楹联又称之为对联,不同的对联都蕴涵很多的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在讲解科学知识时,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详细分析楹联的含义,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理解、掌握楹联多蕴涵的深意、文化知识、道德品质、正确的道理观念等等,由此学生的道德情操、思想品格、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得以提高,并且通过将楹联运用到科学教学当中,对于推动学生高效学习文化、知识十分有利,从而提高了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前导入楹联
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在导入新课程之前,先导入楹联,从而在课堂上教师展示出很多楹联作品,在展示过程中告诉学生楹联就是对联,古时候将楹联写在布上或者刻在木板上、木头上、柱子上,刻出的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展示出中华语言的独特性和艺术性,并且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学生听讲过后,对楹联有所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学生记住楹联固定格式和不同对联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这使得学生对多样性的楹联深入理解,以及加深对楹联感悟。如: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时,将有关于春节的楹联展现出来:上联:迎新春处处春风拂面,下联祝喜酒家家喜气盈庭,横批喜迎新春,由此告诉学生这幅楹联表达了对新年的贺岁的含义,在讲解过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诵读有关于爱国的楹联,使学生在品读和学习当中明白不同楹联表达的情感,学生既了解楹联所抒发的情感和蕴涵的道理、文化知识,又在教师指导中归纳得出楹联与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由此可知,教师课前导入楹联,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楹联和科学知识。
二、结合楹联讲解文化常识
教学时教师发现学生对学习楹联比较感兴趣,由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向学生介绍和讲解有关于楹联蕴涵的文化常识,并告诉学生赏析楹联,能够学到更多传统文化和知识,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楹联教学中积极学习,学生边学习边思考楹联涉及到的文学常识,在思考中学生能够从联语句的对仗结构分析、思考其中蕴涵的道理、传统文化,逐渐学生懂得如何赏析、学习楹联涉及到的文化、常识和知识。如: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于《纸》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文人李清照、朱熹、王安石等诗人所写的楹联和不同诗词歌赋,在详细介绍的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出古人写楹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对楹联、课文思考更加深入、理解的更透彻、分析的清晰,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然后教师在讲解对联纸是如何制作的,以及提高了科学教学的质量。
三、引导学生搜集楹联
学生背诵非常多的楹联,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以及增加学生知识储备量,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应多多鼓励学生搜集楹联,学生搜集对联时自主分析出不同楹联的区别之处和相同的地方,以此调动学生积极分析、思考楹联语句,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分析中归纳出楹联渗透的知识。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各个时期的楹联,使学生按照要求积极搜集不同的对联,在搜集对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将不同的楹联分类,还能够分析出楹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思想感情,这使得学生能够在搜集楹联时做到深入分析,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学生思考得出楹联的内涵,以此增强学生思考力和自主分析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文化素养。
四、引导学生结合楹联写对联
小学科学教师在讲解《声音的产生》中的楹联时,要求学生分析出文中楹联对表达的情怀和写楹联的手法,使学生按照要求认真分析楹联的语句,学生边分析边结合课文内容中的对联写出相似的对联,这不仅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还使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明白对联语句对仗工整,且语句精炼,由此教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作者的写作方式写出不同的对联,学生在写楹联时,深入分析课文内容中的楹联,在深入分析中学生理解、掌握作者写楹联所抒发的情感,此外,学生牢记楹联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使得学生在楹联教学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想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需注重开展楹联教学,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师引导中积极根据楹联写对联,并调动学生认真分析出楹联内涵、抒发的情怀和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而推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
总结:
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证明,小学科学教师将楹联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能够使学生非常积极地思考、探究楹联的含义,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探索不同的楹联,能够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此外,课堂上教师引入楹联艺术,丰富了教学内容,如此一来,学生学到很多与楹联相关的传统文化、语句的不同表现手法和许多知识,从而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知识水平得以提高,并提高了科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纯枝.楹联在教学中的作用[J].对联(民间对联故事),2003,():16.
[2] 刘春花.楹联在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2020,(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