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太春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 ,重庆 400700
阅读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群文阅读作为近几年兴起的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对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虽说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老师认识和接受,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1、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老师习惯于教语文就是教教材,一学期下来,学生能阅读到的就只有教材上的二三十篇文章,阅读量少,阅读效果差。2、缺乏有效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只是笼统地对学生布置了阅读任务,而缺乏有效、多元的方法指导,学生很难形成阅读习惯。3、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脱节,学生很难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因此,如何有效地借助课内资源,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以课内阅读带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对提高小学低段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在小学低段实施群文阅读策略的有效途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围绕课文单元主题展开阅读。
纵观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课本中的教学内容都是由单元组成,教材编写者将具有相同主题的内容组合在一起,这样将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拓展学生的阅读内容。如:西师版二下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名人故事”,《少年邓小平》讲述了伟人邓小平小时候的勇敢、天真;《歌唱二小放牛郎》歌颂了英雄少年的英雄壮举,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而《装满昆虫的口袋》则介绍了科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喜爱昆虫的趣事,学生读来尤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就有效利用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了课后的拓展——“法布尔正是凭着这种对昆虫的强烈兴趣和对自然科学的好奇、热爱,成为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你还想知道中外科学家更多小时候的故事吗?请查阅有关书籍来读一读吧。”课后,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很多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进行阅读,班级还利用班会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以名人故事为主题的讲故事比赛,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还评出了班级的“故事大王”。通过这个活动,不只是培养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引导学生阅读了“名人故事”一组群文,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又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不仅如此,我还将法布尔的《昆虫记》做为学月课外读本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全面阅读,有了课文的相关铺垫,学生阅读起来自然是兴趣倍增。
二、将课外阅读内容引入课堂。
在平常的课外阅读中,经常听到家长的一些困惑,学生对一些有健康价值取向的读物不感兴趣,相反,却对漫画、幽默故事等书籍爱不释手,他们多数只关注了有趣的故事情节,而忽略了关注文本的语言和表达,忽略了好词佳句的积累,往往一笑而过,读过之后便什么都不知道了,阅读效果不言而喻。针对这样的问题,我采取了如下教学措施:
1、拓展课文内容。
文本在选入教材时,编者为了适应年段学生年龄特点、情感认知等需要,往往对原来的文本进行了一定的删减,为了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入原文,这样就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如:课文《丑小鸭》描写丑小鸭因为长得丑而受到别人欺负,课文中用了一句话:“鸭子们打他,小鸡啄他,喂鸡鸭的人踢他。
”为了更好地感受丑小鸭的悲惨境遇,教学中,我就引入了原文——“不过从蛋壳里爬出的那只小鸭太丑了,到处挨打,被排挤,被讥笑,不仅在鸭群中是这样,连在鸡群中也是这样。
“他真是又粗又大!”大家都说。有一只雄吐绶鸡生下来脚上就有距,因此他自以为是一个皇帝。他把自己吹得像一条鼓满了风的帆船,来势汹汹地向他走来,瞪着一双大眼睛,脸上涨得通红。这只可怜的小鸭不知道站在什么地方,或者走到什么地方去好。他觉得非常悲哀,因为自己长得那么丑陋,而且成了全体鸡鸭的一个嘲笑对象。
这是头一天的情形。后来一天比一天糟。大家都要赶走这只可怜的小鸭;连他自己的兄弟姊妹也对他生气起来。他们老是说:“你这个丑妖怪,希望猫儿把你抓去才好!”于是妈妈也说起来:“我希望你走远些!”鸭儿们啄他。小鸡打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用脚来踢他。”
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走进丑小鸭的世界,不禁为他的遭遇产生了深深地同情,也感受到了两种不同描写方式的不同效果。
2、校内评价激励。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布置了学生每天回家必须要进行30分钟的课外阅读,以保证阅读的量。为了提升阅读的质,还充分利用早读的时间,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评价、监测。如:讲一讲有趣的故事、好书推荐、阅读感受分享、交换看书等,每学月,各小组还要推荐课外阅读的小标兵进行奖励。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话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从这一角度看,有效的课外阅读也促进了学生课内阅读的效果。
三、课内学方法,课外巧运用。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习得了很多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中,真正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全。
1、默读的方法。
《课标》对小学低段学生提出了“学习默读”的要求,为了方便学生掌握默读的技巧,我将默读的方法归纳为“三不两用”,即,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用眼看,用心想。有效的默读将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潜心地思考出会激发学生丰富的阅读感受。
2、使用工具书。
当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遇到阅读障碍时,除了向老师、家长、同学请教外,查阅工具书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西师版二下27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课后题中有这样的阅读提示——“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我选择了其中的一个词“扫荡”作为难点来引导学生进行突破:因为学生只学习了查字典,故第一步我指导学生找出这个词中的关键词,显而易见,“扫”为个动词学生不难理解,于是,把“荡”作为关键词来突破;接着,学生用已掌握的查字典方法在字典中找到了“荡”字;最后,引导学生如何看释义,然后选择正确的解释,从而明白了整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工具书的帮助,学生阅读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3、勾画、批注、摘抄。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勾画让人感受深刻的词句,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或是摘抄其中的好词佳句,这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勾画批注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了有效地对话,学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到了书中的深刻道理;也学习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用心阅读,潜心思考,学以致用。
总之,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全,势必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实现有效的群文阅读,我们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