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学府小学 申屠华琴 311500
【摘要】 基于小学美术立体造型常态课多模仿少创新,重制作轻探究的教学现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以《家乡的桥》一课为例进行课改实践与对比分析,确立了基于平面设计小稿的立体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同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探究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利用仿生设计、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设计,以及从身边生活中汲取灵感等方法进行设计,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空间设计观念,提高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并为丰富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 立体造型 平面设计小稿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中提出:“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在我们的生活中,立体造型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既有具象的真实感官形象又有抽象的表达意境,独特的造型,丰富的内涵,给人们带来了美的愉悦与享受。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中选择了部分立体造型题材作为教学内容,贯穿在不同学段,旨在提高学生对立体造型艺术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美术创作力,对于逐步形成立体设计和欣赏现代艺术的能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美术立体造型课堂教学现状
笔者就立体造型课的常态教学进行了摸底调查了解,发现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上大都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模式:
(一)“自由发挥式”教学
在常态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通过给学生展示大量图片,以及一些优秀的立体造型作业进行观察欣赏,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增加感性认识,师生对话交流设计想法后,布置作业任由学生自由创作。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而言,随意性、随机性比较强,并不能从深层次帮助学生理解立体造型的创作过程,思维的跨跃度太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部分学生畏难之中常常会根据教材中的图片进行模仿制作,缺乏创新意识。这种形式暂且称之为“自由发挥式”教学。
(二)“示范模仿式”教学
所谓教师“示范模仿式”是指在图片欣赏、激发想象的教学基础上,具体地增设了教师的示范指导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确实加强了立体造型的技能指导,对学生的成功造型也有一定的帮助,作品的呈现度明显增强,但学生模仿力强,很容易造成思维定势,依葫芦画瓢式的制作,缺少探究意识,无益于创新思维的发展与个性的培养。
综上所述,两种类型的立体造型常态课教学,虽发挥了一定的教学优势,却又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不足。在当今以提升美术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的新常态下,课堂教学应更多关注学生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提高创造能力。
二、基于平面设计小稿进行立体造型教学的设计理念
我们在立体造型创作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课上思维活跃,很好的创意思想,也喜欢动手制作,却苦于无法完美的造型,缺乏设计方法和造型能力。为此,笔者反复思考,就立体造型课开展了实践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对比分析中,确立了从平面设计小稿到立体构成造型的教学模式,即设计在先,从二维平面设计逐步过渡到三维立体造型,加强学生主动思考,提升有序设计的创作能力,做到制作时心中有数。这个平面设计小稿是指通过一堂有具体教学目标的美术课堂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思路先画出设计小稿,即为创作的原型设计初稿。立体造型创作指的是根据创作材料的特点,完成前面平面设计小稿所预期设想的立体造型,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指向。
三、基于平面设计小稿的立体造型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一)确定教学实践研究的学段范围
本次研究的对象设立为小学中高段学生,即四至六年级学生。这部分学生已初步掌握美术绘画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平面造型能力。中高段学生会用线和色彩对物体进行简单的造型和设计,动手能力强。因此,本次研究条件充分具备。
(二)寻找适合教学实践的课程内容
笔者认为中高段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基础,又有一定的动手制作能力,因此从浙美版小学第七到十二册范围内确立了以下几课适合研究的内容,详见下图表格:
.png)
(三)构建基于平面设计小稿的立体造型教学新模式
在平面设计小稿的基础上进行立体造型教学,是根据教材内容营造出一种新的教学结构变式,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思维的宽阔性,同时也有利于小组合作,有目标指向的共同造型创作,增强空间意识,提高立体造型能力。在实践中,此教学模式也并非固定不变,可以依据学生所需、教师所长灵活运用。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手工艺造型特长,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种受儿童喜爱又简单易行的模式,现总结为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具体图示如下:
.png)
(四)分析不同教学模式的实验对比效果
为了研究三种不同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效率,探究不同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采取了同课异构的形式,分别在四年级进行了实验性教学。这三个班的学生生源基本一致,平衡分班后三个班学生的美术学习程度基本接近。下面以四年级第8册教材《家乡的桥》为例,分别阐述不同教学模式下的立体造型类课堂教学情况,并以此对比分析学习效果。
四年级三个班相应分为A、B、C三个组,三组实验教学分别采用本文中提出的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分别为“自由创造式”、“示范模仿式”,以及“基于平面设计小稿的立体造型创作”教学新模式,根据教学过程状况对比分析如下:
A组“自由创造式”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想象、交流设计后自由创造为主。从最后学生作品的结果反馈看,作品呈现自由分散化,有一定的差异性。大部分学生立体造型作品缺乏细节的刻画。学生是边做边思考,有一定的随意性。学生对自己的创造没有特定的目标预设,小组合作也存在目标性差异。部分作品范例如图。
.png)
B组“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教师补充了示范桥的结构主体制作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部分难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例桥的图片,学生模仿图片制作为主。从最后学生作品的结果反馈看,作品相当美观,制作精良,有深度细节的刻画。大部分学生作品按图索骥。单从效果来看,明显优于第一种教学模式(图3作品)。但从学生思维发展来看,有局限性,学生不需要预设目标,没有经过自己动脑思考,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png)
C组采用教学新模式——基于平面设计小稿的立体造型创作教学。在欣赏桥的各种造型图片之后,激发学生思考各种桥的特色,从造型、功能、色彩、材质等各方面探究桥梁的创意设计,感知初步的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桥梁的不同设计方法,如仿生设计和融入地方元素的设计等,让学生选择一种设计方法完成桥的平面设计小稿。小稿完成后,组内先行交流,后推优汇报,每组选择最优方案作为小组合作制作方案。小组合作制作前教师适当速稿讲解桥的结构主体泥塑造型手法,帮助学生了解桥的制作结构步骤及重难点。最后小组合作立体造型,完成本组设计的方案。展示评价时依据小稿设计,对比异同,交流评价,每人说说创作过程中的感受体会。组长执笔记在设计方案上。
为了能更清晰地反映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立体造型的呈现效果,笔者依据教学流程各项情况记录,绘制了具体的常态监测数据分析表:
.png)
从图表中的分析情况反馈,各组完成的结果和预设设计方案取得一致,C组作品效果明显优于第一种教学模式。与第二种教学模式相比,部分效果似乎没有呈现出明显超越,但是作品表现个性化,有独特的创意,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从照片记录来看,这些学生的情绪明显有一种成功后的愉悦和自豪感。因为他们感到自己能亲自设计小稿,从平面设计走向立体造型,虽然在初次实践中会遭遇很多困难,但是凭借自己的智慧,终于成功了,这种切身的体验是非常美妙的。
(五)探究基于设计小稿的造型方法
在实践研究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发展的特点,在教学上尽量采取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经过这两年对小学美术四到六年级教材范围内的实践探索,笔者找到了以下三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
1.仿生设计,来自大自然的创意
仿生设计尤其受中低年级学生欢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模仿性强,具象思维比较活跃抽象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因此此类方法刚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具体教学方法为根据教学内容查找相应的仿生设计图例,引发学生观察,打开学生思路,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原来设计还可以从身边熟悉的动植物入手,并分析简化动植物优美的形状、结构、色彩,这样初学设计就可以由简入手,化难为易。
如在《家乡的桥》教学中,提供图片是来自大自然的仿生设计。从化大桥的设计灵感就是来自于一跃而起的鱼,鱼腹弯弯的弧形结构是梁体,与河面相映成趣。这样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了解到像这种从自然界世界中提取元素进行设计的方法就是仿生设计。然后触类旁通,引导学生多维想像和模仿,呈现出桥的仿生设计小稿,而后小组合作立体造型。作品材质的变化,也使作品效果显得异彩纷呈。
2.乡土特色,融入地域文化元素
融入地域文化元素设计是指拓宽教学资源,指导学生在设计中借鉴乡土特色风情,使自己的设计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元素,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此类教学方法相对仿生设计较为抽象,可以在中高段学生中进行运用。
在教学使用此类方法时,需要学生对地方特色有前期的了解与学习。这样使用起来有一定的基础,容易灵活运用掌握。例如在《家乡的桥》的教学中,融入了杭州的地方特色元素,提取了学生熟悉的西湖三潭印月、荷花、莲藕等一些元素,通过学习把特色元素放大与缩小,排列与组合等设计手法,让作品呈现更具风格。
当作品的造型表现跟深层的情感、人文结合时,作品才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体现出设计的人文关怀。这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达。
3.关注细节,从生活中汲取灵感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从自己身边的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入手,学会去发现,学会去创造。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进行个性设计,此类方法比较适合高段学生。这个学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前期所学的设计方法,思维比较开阔灵活,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
例如在《家乡的桥》中,可以提供学生生活中的奇思妙想图例,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去寻找去想象生活中的点滴创作灵感,让设计融入生活,营造自然、品味、格调,使我们的设计真正来自于生活,更生动地创造美好生活。
.png)
以上仅仅例举了教学中学生喜爱的三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获取更多方法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四、研究成效
立体造型是一次美感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艺术般的探索、想象和创造。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基于平面设计小稿的立体造型创作教学研究,毫无疑问可以促进学生的美术学习。教学中平面小稿的设计,打破了思维的局限性,训练学生从直观思维,慢慢过渡到二维的平面设计空间,关注整体中的各个局部和细节,在关联、对比中发现小稿与造型之间的异同关系,并在二维基础上纵深发展,动脑动手把平面的设计小稿变成立体的造型创作。
看起来这是一个较为简单的学习过程,其实不然,这正是学生思维发展将二维空间转化为三维立体造型的复杂过程。从二维到三维对于小学生而言有难度是挑战,更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我认为不仅仅是对美术学习起到了重大作用,还可以影响到孩子的其他学习,可以融会贯通到其他各科学习中。能将学到的东西内化成为自身的能力并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这就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
五、结束语
基于平面设计小稿的立体造型创作教学是笔者近两三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纵观教学的有效性思考,基于平面设计小稿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因设计时间的“浪费”而影响整体课程的进行,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的小练笔,更加直接的发掘与表现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力,是立体造型创作有力的补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持之以恒的训练设计小稿,必将为今后独立的艺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孙皖韻.《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教学策略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8年.
[3]钟启泉:《艺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