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2/25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9期   作者:樊娟
[导读] 随着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逐渐凸显水资源短缺现象,因强降雨而造成的内涝等现象,使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破坏了水生态系统。
        樊娟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天津市   301636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和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逐渐凸显水资源短缺现象,因强降雨而造成的内涝等现象,使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破坏了水生态系统。为了加快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和建设力度,就应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中合理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有效改善城市中的生态环境。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时,会出现城市用地紧张以及风景园林建设需求量过剩等问题,而借助海绵城市建设理论的应用,能够有效弥补上述弊端和不足。基于此,在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应跟随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本着因地制宜的建设原则,立足于海绵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化建设进程积极向海绵城市建设发展方向转变。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风景园林规划;应用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最近几年提出的全新理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目前,在我国城市发展中,水资源的缺乏已经成为普遍问题,为此,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海绵城市的核心内容。如果城市具备一套良好的雨水循环系统,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海绵城市只是作为一种理论存在于城市规划中,部分发达城市虽然也在不断尝试,但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应用体系。所以,我国发达城市应不断促进海绵城市理论的完善与实施,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划与实施体系,促进城市生态水平的提升。我国第一批试点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高达1684亿元,其中,应用PPP模式的投资占总投资的33%,投资金额达556亿元。根据财政部统计数据,我国共有58个城市试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超过1081亿元。如果海绵城市理论能够实现良好的推广与应用,就可以使城市具有良好的“弹性”,抵御和调解城市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改善河流、湖泊以及湿地,实现良好的环境保护效果,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城市的发展。通过对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还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率。在城市给排水设计中,通过不断完善市政给排水系统,优化道路排水功能,能够提高城市排水能力,避免城市由于强降雨造成的大面积积水,并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处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运用策略
        2.1风景园林道路规划建设
        以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为依据,风景园林规划过程中,应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加强力度,同时以城市实际地理情况为依据,确保规划设计更具合理性。在风景园林规划中,为了有效降低城市建设中道路用地情况,可积极设计环形路网形式的道路,基于曲线和折线的利用,替换传统的直线路网。同时,在设计道路间隔带过程中,应保障城市排水量,促进排水正常。此外,还可以在道路两侧布置高密度性及分散性和连续性植物,通过选择质量以及性能较好的路面材料,有效改善雨水水质,保障雨水径流量降低的同时,才能充分满足海绵城市建设中路面材料的实际需求。路面铺装过程中,嵌草路面和草皮均可选作路面铺装主要材料,在铺装时,还应充分考虑路面尚有空间种植植被和草皮,通过上述种种措施,保障城市建设规划中的自然良好生态环境。
        2.2雨水收集
        在设计风景园林时,针对广场设计过程中,以雨水收集为主题开展相应设计,能够确保有效地灌溉收集的雨水。这一举措不仅与海绵城市理论相匹配,同时也为水资源的有效节约和高效利用提供了良好保障。园林建设时收集雨水,能够保障地下水位的稳定,进而借助收集的雨水补给城市附近运河,充分满足生态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有效节约城市对水资源的消耗。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可以将相应的储水系统设计在风景园林广场,借此收集地面雨水,为园林内部绿植灌溉和水池补给创造有利条件。结合园林内不同位置功能的体现,设置与之相契合的渗滤沟形式,如对广场的硬质路面,可将渗滤沟的间距控制为20m,结合分析地面铺装、斜坡等因素,确保渗滤沟作用的发挥。

广场储水系统与广场相邻收集雨水地点间,应保障相互连接和流通,同时还应该促使其向广场线性台阶穿过,确保与园林其他建筑呈现交相辉映的状态。达到风景园林良好景观设计的目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加以运用雨水收集方式,不仅能够保障水质,同时也能够有效缓解园林内部过渡消耗的水资源问题,不断提升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率。
        2.3雨水净化
        针对风景园林雨水净化系统的构建,具体分为:(1)土壤渗滤净化。雨水收集前经土壤进行净化和过滤,利用穿孔管将土壤过滤后的雨水排入至次级净化池。同时,针对部分表层水未经土壤渗滤的现象,可在排入初级净化池前利用水生植物进行净化。(2)人工湿地净化。湿地净化系统包括2个处理系统,其中一个是初级净化池,主要贮存的是未经土壤过滤的部分雨水,借助初级净化池开展净化处理;另一个则是次级净化池,主要作用是二次处理初步净化处理后的雨水,将初级净水池中的雨水及土壤过滤的雨水排入至次级净水池中进行再次处理,不同处理系统之间采用水泵装置连接。(3)生物净化处理。分析生物净化处理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生物新陈代谢分解与净化雨水污染物,可通过连接湿地净化系统强化雨水净化效果。如生物滞留池的构建,雨水处理期间经土壤植被净化后的雨水流至治理区,治理区内存在的有机层、水洼区会再次处理雨水。
        2.4人工湿地规划建设
        城市生态环境能够有效改善湿地建设,同时也能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发展起到良好的维护作用。基于此,在进行具体风景园林规划时,不仅应注重生态环境以及水系统建设,同时也应充分考虑自然湿地及人工湿地建设和保护等。从现阶段社会中一些风景园林规划实际情况来看,往往会有在湿地周围开展生猪养殖的现象存在,此时就会在湿地中排放生猪排泄的粪便,借此增加湿地中藻类营养,有效提升鱼类生物产量。但值得注意,在运用这一方式的过程中相应存在的弊端也较大,大量排放的排泄物不仅会使湿地中水资源富营养化现象发生,同时也会影响候鸟的迁徙,因此,为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应积极地整治并重新规划自然湿地建设,用休闲旅游地代替以往的养猪场,借此优化和改善自然环境,有效增加自然湿地中水资源营养物质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培养水产行业,有效提升和改善鱼类品质,为城市经济发展给予积极的促进作用。
        2.5生态循环运行系统建设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植被占据重要位置且扮演重要角色,借助植被建设的有效设计和规划,能够确保生态循环运行系统得以良好形成。在植被建设方面应用海绵城市理论,能够达到水资源有效净化的目的,同时也能够保障水资源的充足性,并且其在生物群落丰富性发展方面,也能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极大程度地保障景观园林物种多样性,更好地支撑海绵生态平衡不断发展[6]。如在屋顶花园设置雨水收集装置,能够有效减少地面雨水冲击,也能够保护地面植被,借助这一生态循环运行系统更好地推动城市生态的平衡协调发展,也能为海绵城市建设理论的广泛发展和应用奠定良好基础。
        3结语
        在城市发展中,风景园林规划至关重要,随着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的生态建设、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抵御自然灾害,通过科学的风景园林规划,提升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中,应该在各个环节的规划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实现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促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军.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居舍,2019(09):125.
        [2]薛雨葳.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29(01):21-23.
        [3]裴江月.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9(03):77.
        [4]晋艺萌.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居业,2019(01):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