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0/12/24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8期   作者:李志辉
[导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各个行业领域快速发展进步
        李志辉
        保定市徐水区遂城镇大庞村小学  保定 徐水 072550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各个行业领域快速发展进步。现阶段,新课标指出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发展性是数学的基本性质。鉴于“以人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数学课堂要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通过情境教学活动来凝练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团队意识,陶冶个体情操,内化社会规范,珍视生命价值,培育感恩情怀。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有效策略
        引言
        修订后的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落实德育为先,进一步加强了德育内容,有机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强化了公民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1小学数学课堂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北宋教育家程颐说过:“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小学是学生学业的起步期和德育的关键期,小学生参加的活动扩展到社会,受到老师的教育影响特别显著。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立德问题,曾说过“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数学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基础学科,体现了数字美、图形美、生活美、文化美,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学生的品行养成越来越重要。小学数学教师应认识到德育与数学课息息相关,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摒弃唯分数论或德育只是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内容的定势思维。
        2小学数学课堂中德育渗透的措施
        2.1切合教材素材,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不仅涉及数学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教师只要切合教材素材,找准其知识点和德育内容的连接点,精心设计,就能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教育。
        比如,教师可以切合教材中“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用算筹记数的方法;介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论述长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介绍数学前沿研究的一个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以及我国数学家陈景润的研究成果;介绍圆周率的历史材料,特别指出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这方面的伟大成就;介绍割圆术等,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探索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教师可以切合教材中“数学游戏”,介绍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莫比乌斯带的应用与神奇,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还能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索的精神。又如,教师可以切合教材中“生活的数学”,介绍机场行李托运的规格要求;介绍分数在日常生活、工作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司空见惯却不曾引起深思的现象——为什么周围很多的平面轮廓都是圆形的,如车轮、马路上的大多数井盖等。这些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原理的兴趣,加深对数学应用价值的体会。再如,教师可以切合教材中“例题或练习的素材背景”,以生活垃圾分类为素材引出不同问题,分别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不仅能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以神州五号这一现实素材作为载体,引出“比”的两种情形,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教育等,在数学课程中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教师只要切合教材素材,采取直接讲述,或把难以理解的资料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微课进行播放,或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等多种途径,都可实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教育。


        2.2结合生活案例开展德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本身没有过多的德育案例,所以在小学数学当中渗透德育教育,绝大多数都是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引申和拓展。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上数学课通常都是直接切入正题,即便是有课堂导入,也很少和德育内容相关。小学数学应用题很多都是关于树木、纸张、桌椅的,老师可以从中衍生出环保的话题,在互联网上查找一些森林伐木、造纸、造桌椅的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每年应用在这些方面的树木有多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物品做到不浪费,提高节约能源、资源的意识。另外小学数学当中还有一些关于买东西的习题,老师在讲解这些习题的时候,可以引入生活中的片段,营造生活情境。比如提问学生:如果去商店买一瓶水,水是两元一瓶,原本应该找钱八元,但是老板把你的十元当作了五十元,多找了四十元,这时候应该怎么办?让学生根据这一生活情境,展开具体的讨论,畅所欲言。这个时候可能有些学生会有犹豫,但是老师不要去批评这些学生,而是应该对他们进行引导,比如说说其他学生的做法,并邀请这些同学说出原因,用这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做一个诚实守信、正直可靠的人。
        2.3丰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由于小学生年纪幼小,所以他们在开展学习时经常出现的状态是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却没有足够的耐心。所以,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时也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丰富,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这一特点。比如说,教师在讲解“加减法”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就可以将“数鸭子”的动画引入课堂,借助动画来展示鸭子数量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加减的意义。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就会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而教师也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认知能力,使学生具备必要的观察能力,能够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行为、反映进行观察,进而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再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与小组内成员合力解决同一问题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力量,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德育水平。总之,教师需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以全面提升。
        2.4体验数学美感,渗透生命价值
        由于成长环境变迁、压力过大、教育不当等种种原因,有的学生在华美青春时期选择自杀,让幼小的生命陨落,让家长悲痛欲绝,让社会颇感遗憾。生命教育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流于形式,必须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不可替代性和无限的价值。教师可利用数学的独特美,比如简洁性、对称性、统一性、整齐性、奇异性、思辨性等,彰显数学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渗透数学的美感、人文价值和生命价值,把生命教育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教学四年级折线图时,教师让学生用折线图统计疫情防控期间某个时段感染及死亡的数据,引导学生体会折线图的简洁性、直观性和形象性;此外,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身边抗击疫情的典型事例,认识到我国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宗旨,并讨论死亡的可能原因,使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珍贵和脆弱,以及生命于已于人的价值,需要每个人善待自己,珍惜生命。
        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担负起德育的职责,充分挖掘数学素材中的德育素材,通过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渗透数学文化、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落实好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立德树人、育人为先的理念。同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道德品行发展的现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以生活化教学为切入点,理顺数学知识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关系,从细微处拨动学生的心弦,把德育化成春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此外,教师不断提升数学教学素养,使学生能自主自觉地反思不足,从关爱身边的亲人到融入社会,实现有序和谐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刘慧,李敏.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8).
        [2]孔秀琼.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J].小学时代,2019(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