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20/12/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 欧伯凤
[导读] 生物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欧伯凤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水东中学             

        摘要:生物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从操作层面上把握动态生成,从而营造和谐自然、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动态生成  生物课堂教学  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课堂更加强调教师对自己角色的定位,要求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生物课堂教学。而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与我们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注重过程和方法、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不谋而合。所谓动态生成就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在这里,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引领者、组织者;学生不再一味地被告知、被灌输,而是知识开发的参与者。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问题和情况,不同的教师引领产生不同的结果,有时弊点与亮点仅是教师一念之差。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关注课堂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之光。
        一、关注动态生成,设计弹性教案
        以往我们习惯做的事就是根据教材、教参设计好教学的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准确计算好不同环节的时间分配,甚至将自己在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要做的每一个表情都想好,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现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必定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学生被束缚得太久了,一旦放开便难以收场。所以,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把方案一一写出来,做到有备无患。课前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向以及可能出现的课堂情境,积极呵护学生的不同思维方法,考虑是肯定还是否定或者引导。
        比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这一节的“问题探讨”,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就DNA指纹鉴定这个话题而言,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我们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定格在一个固定的答案模式中。我们不妨假设学生可能想到的:利用DNA指纹技术是否可以把已经灭绝的古生物复原?那我就可以接着他们的话题,反问学生:你们提出的复原古生物根据的是DNA的哪一个特性,很明显我是要把学生的思路引领到“遗传物质”上来;或者他们也可能提出利用DNA技术是否可以改造某些基因,那么我又可以问,要做这方面的研究,除了DNA以外,还要研究哪一种物质,此时我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核酸的种类……问题探讨的主旨就是引导学生多方位的切入知识点,而这样多角度的情境设想,一方面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根据课堂的真实进展切实的给出因对策略,一举两得。
        设计弹性教案就是要求我们在上课时对预设教案作出及时的调整。我的体会是先写出一个大体轮廓,教学环节简化,但教案或学案有多种或者多个。这种弹性化的多重教学设计能为课堂教学留下不确定性的空间,让教师在课堂上能把主要精力用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而不是记忆教学预设的推进过程上,而是随着教学氛围和情境的变化,敏锐地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对课堂中的新生教育资源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形成新的教育生长点。
二、关注动态生成,及时捕捉学生中的生成性资源
        真实的课堂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在如此丰富多彩的课堂中难免会出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推测”,作为“新课程的试验者”,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捕捉、判断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变动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努力地将“活”的教育资源变为课堂教学中的“高潮”。郭思乐教授曾经说过:“学生的天性是活泼的、创造的,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例如在我讲到“致癌因子”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就笑起来了,有的公然就喊“老师你染头发啦,染发剂里含有致癌物质呢。”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当时我确实有点尴尬,但我很快镇静下来,并对学生说:“是呀,染发剂里含有一些化学物质,这是致癌物质,谢谢同学们很关心我....”接着,我灵机一转,提问学生:“如果要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染发剂中物质是否致癌,该如何设计?大家讨论一下。”这时,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教学效果非常之好。

课堂是一个让学生活跃思维、急中生智,交流发展的天地,课堂中的生成情境是无法预料的,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一些“意外”,如学生的新异想法、不同见解,或者一些突发事件等等,不能听而不闻或者一笔带过,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课堂生活的丰富性与生成性。我们应该寻找师生沟通的捷径,避免课堂诸多无效的灌输,引发课堂开放的、动态的、多变的、生成性的系统,把这种课堂的“尴尬”变成“动态生成”的资源。
三、关注动态生成,察觉学生眼中的疑问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追求一种理想境界,这就是不应该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读书,而应该让他们自己去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文本进行同构的过程,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进行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与融合的过程。教师经常按学生的疑问组织教学,是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一种方法。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化,学生提出的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并得以解决,这正体现了课堂学习动态的生成性特点。
        例如,我在分析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时,有学生就插嘴问:“为什么转化因子可以将无毒的R型活菌转化为有毒的S型活菌?是怎么转化的?”本来这个问题不是高一学生需要弄清的,但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我临时决定加以引导:“如果无毒的R菌转化为有毒的S菌,则肯定可以产生毒素蛋白,而毒素蛋白的产生需要在基因的控制下才能合成出来,这在后面我们很快就会学习到。那就是说,R菌中会含有毒素蛋白的基因,这基因哪里来的呢?自然是来自S菌了。”这样,学生一下子就将这个难点突破了。这些细节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完全是临时生成,但所带来的学习效果是无与伦比的。
        四、关注动态生成,允许学生出错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只有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焕发出求知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活动呈现积极化情形,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追求教学流程的顺畅,在教学时不少教师层层铺垫,处处设防,努力避免或减少学生的错误,可往往事与愿违,冷不防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事实上,学生的错误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而“错误”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只要能合理利用,产生的错误有时会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并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尤其是能够提供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剖析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经历从错误走向正确的过程,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授“问题探讨中渗透作用实验”的时候,有学生提问“达到渗透平衡后,两侧液体浓度相同吗?”我并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也没有马上更正学生的“错误”,而把学生的这个提问作为讨论、探究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引导:蔗糖分子能通过半透膜?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错,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此可见,把学生的错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是真实的课堂教学手段,教师没有必要对学生的错误遮遮掩掩。当自主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学习中难免出现认识上的偏差或判断上的失误。教师所要做的应当是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监控,自己发现错误,剖析错误,改正错误,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
        五、关注动态生成,课后及时反思
        课堂的生成性教学,或多或少地会与预设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或一败涂地,或差强人意,或美中不足,或意外闪光,如果及时把这些生成与预设的差距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分析与反思,就能使自己清楚地认识到隐藏在生成内容背后的教学原理,从而提高后继预设的高效性。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性教学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它对教师提高理论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专业化水平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反思的方式因人而异,而我在平时工作中一直坚持写教后感,这也是反思的一种方式。教后感是教师备课教案中很不起眼的一小块,但它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平时要加强反思,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智慧。
        总之,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开放的、动态生成的。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彰显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苏少华.利用“动态生成”教学激活生物课堂.中学生物学,2007(2):24~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