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鑫
都江堰市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611830
对于血液病,很多人都抱着一知半解的态度,不了解疾病的缘由,不了解疾病的危害,甚至不知道为何会发病。
白细胞就是人们常说的白血球,它是血液中的一种免疫细胞,具有吞噬异物、治愈伤口以及抵御病原体入侵等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白细胞计数约为4000--10000/UL,当其低于4000/UL时可称之为白细胞减少症,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血液疾病,主要指的是外周血液中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0x10^9/L。简单来说,当人体白细胞减少后会给免疫功能带来影响,极易受到感染性疾病的侵袭,严重时或可有致命的危险,由此可以看出白细胞减少症的危害十分严重,为了避免白细胞减少症所引发的危害,建议大家在患病后及时前往医院接受正规的诊治。那么白细胞减少症应该怎么治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是因多种原因所引发的一组综合征,据临床医生介绍,成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小于4.0x109/L则可称之为白细胞减少症,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1.5x109/L时可称之为性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小于0.5x109/L时可称之为粒细胞缺乏症。
该病的临床表现会随着致病因素的变化以及白细胞减少程度而变,大多数患者在患病后无明显表现,多为血液检查中偶然发现,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可伴有失眠多梦、四肢酸软、心慌心悸、腰酸乏力的发生,有时也可伴有感染性疾病。而粒细胞缺乏患者普遍存有感染性疾病,且伴有畏寒、发热等症状,病情较为凶险,甚至可引发败血症。
白细胞减少症虽然有类型之分,但临床症状十分相似,不同的是引发白细胞减少的病因有所不同,所以在治疗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区别,总而言之要想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就一定要找到病因。据了解,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素、核素、放射线、药物等理化因素、恶性贫血、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造血系统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遗传因素以及肝脾肿大的因素息息相关。
.png)
二、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
前文已经提到,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关键之处在于找到病因,并去除致病因素,鉴于大多数白细胞减少症患者是因药物所致,所以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的介绍。对于药物所引发的白细胞减少症,在治疗时应首先中止可疑药物,并脱离患者与毒物的接触,防治感染的发生和发展,如果患者长期随访结果表示血象稳定且无感染症状则不需要接受药物治疗。具体治疗方法请见下文。
首先应给予患者一般调护,注意营养的供给,向患者提供维生素B和维生素C,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者同时存有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则应在此基础上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
其次应给予患者抗感染治疗,当发现患者有发热症状时需立即进行血液、尿液等细菌培养,同时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直至证实患者的感染病原体后则可以实施针对性治疗,但如果未能证实患者的病原体,则应实施广谱抗生素经验治疗,而且要给足疗程。
接下来需要给予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常用药物为强的松,患者每日需服药三十毫克至四十毫克,但是要注意,这类药物仅限于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而且不可单独用药,也不建议长期应用,以免造成感染的发生。
然后需要给予患者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据了解,细胞生长因子药物能够加速因化疗所引发的白细胞减少的恢复,而且可预防因强烈化疗所引发的白细胞减少和发热症状,此外还可治疗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医生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酌情用药,建议将用药剂量控制为100---300μg/d,可选皮下注射,也可选择静脉滴注,在治疗期间需要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发现有发热、寒战、关节疼痛等不适症状需及时处理。
.png)
最后需要采用刺激白细胞生长药进行治疗,现阶段能够提升机体白细胞药物的种类有很多,但是疗效大多属于短暂性的,故临床医生建议患者同时服用两至三种药物,如果治疗三周或四周后无明显效果则可更换其他药物。临床常用的刺激白细胞生长药有维生素B4、肌苷、碳酸锂、鲨肝醇、利血生等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往往伴有严重感染的发生,甚至可发展为败血症或脓毒血症从而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将患者安排在无菌病房或是层流病房中,同时需要采取严密的消毒隔离措施预防继发感染。除此之外,需要护理人员认真消毒患者每日使用的用具和食用的食物,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皮肤、阴道、肛周以及口腔等组织的护理,如果在治疗期间发现患者有感染迹象应立即采集咽拭子、血液、尿液、粪便等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作为依据加强支持治疗,全面促进患者粒细胞的恢复。如果发现患者有发热症状则应立即做血液、尿液和其他有关方面的细菌培养,待结果出来后可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同时要注意二重感染的发生。
白细胞减少症是临床常见的血液疾病,该病虽然症状不明显,但危害可谓是十分严重,因此本文作者在这里呼吁大家,如果发现自己有不适感应及时前往医院检查,确诊为白细胞减少症后务必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疗,以免病情加重给自身健康带来威胁。
作者简介:蒋鑫(1988-07月-24日),民族:汉,性别:男,籍贯: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学历:硕士,职称: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血液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