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树 李彬彬
吉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吉林长春 130021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用尿激酶动脉溶栓与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时段:2017年04月至2020年01月,收集本院接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开展研究,共收入80例,采取分别抽样法分组,即采纳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对照组(n=40)和尿激酶动脉溶栓的观察组(n=40),对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50%)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0.49±2.61)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方案,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具有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作用,疗效确切。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期;尿激酶动脉溶栓;静脉溶栓治疗;神经功能;治疗效果
近年来,脑梗死的患病率日趋升高,该疾病是导致居民死亡的重要的原因。及时控制脑梗死疾病,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内容。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溶栓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开通梗死血管,对缺血半暗带进行挽救,从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1]。针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实施早期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择取本院接收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时段:2017年04月至2020年01月),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用尿激酶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现有以下内容。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时段:2017年04月至2020年01月,选择本院接收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研究内容者共计80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对照组(rt-PA静脉溶栓治疗)和观察组(尿激酶动脉溶栓),各40例,其中对照组:女性患者例数为21,男性患者例数为19,患者年龄临界值63-75岁,均龄(69.56±0.89)岁。观察组:女性患者例数为22,男性患者例数为18,患者年龄临界值62-76岁,均龄(69.61±0.91)岁。两组基础资料相比P>0.05。本次研究获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施行静脉溶栓治疗,给予患者吸氧、降颅压等基础治疗后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方案,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是阿替普酶的生产厂家,S20110052是阿替普酶的国药准字,阿替普酶的剂量为0.9mg/kg,取100ml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后实施静脉滴注,滴注时间控制在60min[2]。
观察组施行尿激酶动脉溶栓,首先实施穿刺点局部麻醉,穿刺股动脉,然后,对主动脉弓和脑血管造影进行检查,明确患者的责任血管,在病变血管近端、远端及中段分别注射尿激酶,剂量为50万U,1- 2万U/min,实施间断造影处理,对患者血管再通情况进行评价[3]。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治疗效果,显效是指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90%以上,患者无功能障碍现象;有效是指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45~89%,无效是指患者在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足18%,有效率=显效+有效[4]。②分析NIHS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所有数据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检验,NIHSS评分以形式()表述并实施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效果以[n/(%)]表述并实施检验,即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和对照组(82.50%)相比,观察组(97.50%)更高,P<0.05。
.png)
2.2 分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比,观察组评分更低,P<0.05。
.png)
3 讨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一旦发病,出现脑组织局部缺血灌注不足现象,病情加重后产生严重精神障碍现象,危害较大。现如今,急救措施不断更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实施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有助于减少后遗症,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本文研究可以发现,分析治疗效果,和对照组(82.50%)相比,观察组(97.50%)更高,P<0.05。由此可见,实施早期尿激酶治疗,监测患者各项指标,有助于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尿激酶是丝氨酸蛋白酶,实施静脉滴注方法,可改善患者症状。但是盲目使用溶栓治疗,患者易出现血管灌注损伤。实施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小,提高了治疗效果。治疗后,和对照组各项指标相比,观察组评分更低,P<0.05。治疗后,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比,观察组评分(10.49±2.61)更低,P<0.05。可以发现实施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方案,对适应证严格选择,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有助于预防颅内出血现象。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使用动脉溶栓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不但提高了治疗有效率,还改善了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赵秀欣,穆利春,马丽芳.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004):486-488.
[2]赵秀欣,穆利春,马丽芳,等.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04):108-110.
[3]石文芳.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15(52):76-78.
[4]龙怀彬,龙本汉,黄仕高,等.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临床分析[J].饮食保健,2018,005(03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