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美
重庆市南岸区江南小学校400060
摘 要:法治是一个国家治国的根本,道德是一个人立身的基本。在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具有法制观念和懂法守法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无论年龄大小。因此,国家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义务教育,从小学生抓起,将法治教育深入人心。《道德与法治》这本教材内有许多的插画和小故事,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小学政治老师应该深刻意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探索适合小学生的教育方式,加强小学生对法治与道德的认识。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道德与法治;小学教育
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它可以从小树立孩子的法治和道德观念,帮助孩子找到人与人之间最适合的相处方式,还能够培养孩子谦逊、尊敬、文明、诚信等优良品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案例大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再加上插画和小故事,能够让学生有代入感和真实感,有利于孩子理解和思考。儿童故事一般情节生动、活泼、形象,是孩子非常容易理解的世界,这样的故事教学法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高效,不会过于深奥,但又可以让孩子们理解并学会遵纪守法。
一、什么是故事教学法?
故事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内容加入一些相关的小故事,以解释强调所讲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从中学到知识和道理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孩子生来就喜欢听故事,童话、寓言等等都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可以很容易就让孩子们记住并且理解,这种把知识和道理运用故事的方法讲出来的方法就是故事教学法,它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社会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许多老师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方式给学生上课,只是单纯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如此机械的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无聊、疲倦的想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另外,在很大一部分老师心中,这种课程是所谓的副科,远不如语数英重要,对其缺乏重视,这也是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教育的,因为老师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态度。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学方法以及老师的态度还有待改进。
三、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图片讲故事
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文字储备还很薄弱,让他们阅读并理解一段文字是很难的。所以,在他们的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图片和连环画及一些简单的文字,很容易就让学生读懂所讲的故事。
那么老师在上课时,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片,然后给同学们讲述图片背后的故事以及其中所涉及到的有关法治的道理,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时刻记住,如此不但能够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很大帮助。
(二)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小事
人都有好奇心,儿童更甚,他们总是会对生活中的各种小事表示好奇,喜欢问“为什么”。所以老师可以针对这个特点去搜罗一些周边的事情,然后在讲到相关知识点是讲给学生听,便于学生理解,然后引导孩子结合整个事件以及所学知识,去判别故事中的对与错,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
(三)身临其境去感受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是很喜欢模仿的,经常在家中扮演某个动画或者影视剧人物,另外有研究表明游戏可以增强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扮演游戏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提前搜集挑选一些适合孩子的法治小故事,然后给孩子们分配好扮演的角色,让孩子们根据故事进行表演,事后教师要对学生进一步地教导,这样既可以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树立道德与法治意识。
(四)反省自身,提高自己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基本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自我批评以及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每天把自己做的有道德的好事以及有失道德的事情记录下来,自我批评自我改正。另外,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便于理解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等,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从别人的故事中学到道理,然后弥补自己的不足。由此,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及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四、结语
法治教育走进课堂,这意味着国家对于法治非常重视,因此教师必须将法治教育重视起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法治意识,寻找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将故事教学法融入课堂中,提高学生注意力、加强学生记忆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让道德和法治教育落到实处,让道德与法治观念真正地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柳琴珠.生活化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基础教研究,2018(18):36-37.
[2]陈威仪,梁韵笛.非利不动?非得不用——法治教育形式效率观在青少年犯罪社会预防中的作用[J].法制博览,2017(23):29-31.
[3]韩四清.构建校园法治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1):30-33.
[4]孙冬喆.青少年“法制教育”向“法治教育”的理念转型及其体系建构[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6(6):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