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炜
渭南市杜桥中学714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与深入,高中历史的学习受到了极高的重视,同时对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过程有着极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学生对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还要求学生具有解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史料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广泛应用,它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高中历史的学习。基于此,本文首先主要分析了史料教学法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随后又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应用策略。以供相关人士的交流与参考。
关键词:史料教学;高中历史;应用探讨
引言:
史料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保留下来的历史材料,它包含一些古老的典籍、图表、文字、碑文等。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入史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高中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史料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基础,通过史料的学习,也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人类历史上所留下来的痕迹,
一、史料教学法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高中阶段,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主要是教材书,而教材书中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局限的,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不利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教学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由于史料所包含的内容都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人传递下来的,这些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都是新奇的、有趣的,从而使学生不仅可以对高中历史课本中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还可以从多个方面了解人类历史发展史,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也可以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运用史料的知识解决和分析历史问题,这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学习高中历史的障碍之一是历史课本中的知识过于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入史料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史料中会有一些有趣的故事或图片,学生在学习历史之前接触这些内容就会激起他们学习的好奇心,有利于教师开展历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接受高中历史中的典故或事件等。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运用策略
(一)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培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运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史料的知识,而是应该精心设置一些有关史料的问题,通过问题来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史料知识,还可以对高中历史课本中的知识有另一个角度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时,不仅要为学生讲解一些有关历史材料的典故,还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设置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解答问题并且小组讨论,通过问题的解答而深刻地理解史料。比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抗日战争时所留下来的文章、图片等,在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解之后,教师可以提出“抗战中的爆发时间是什么?”等问题,由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抗日战争中的史料,加深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学习程度。
(二)选择正确合适的史料
在进行史料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注意史料的正确选择与甄别,应该选择正确合适的史料展示给学生。由于高中时期学生的任务重、学习压力大,所以教师更应该注意史料的选择,选择更具有代表性、更加容易理解的史料来帮助学生学习历史。另外,史料的选择还应该以高中历史课本为基础,选择与高中历史课本中的重点难点有关的史料,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高中历史课本中重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提高史料教学的效率。比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魏源等人物的图片,要求学生对其人物的图片有所了解,根据图片与人物所对应的派别进行匹配,由此来帮助学生记忆有关人物的主张内容,这种史料教学是非常有效,并且正确的,它对于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中的人物及其观点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
(三)实现史料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高中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它具有着独特的特点,教师应该根据这些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对于史料教学方法也是一样的,教师使用史料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实现史料教学方法的多元化。首先,教师应该注意史料教学的逻辑性,坚持做到“论从史出”;其次,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在开展史料教学时也要注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关史料的问题、选择正确的史料、实现史料教学方法的多元化等策略运用史料教学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学习高中历史。
参考文献:
[1]朱优美. 探讨新课改下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应用[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4(4):15-15.
[2]林君成. 清末台湾的锐意革新与近代化发展—以中法战争的影响为例[J]. 北市教大社教学报, 2007(6):4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