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风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实际作用

发表时间:2020/12/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王强
[导读] 摘要: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继承发扬优良家风,注重树立父母的榜样作用,对于新时代家庭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以习近平好家风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进步。

        黑龙江省庆丰农场  黑龙江庆丰  158421
        摘要: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继承发扬优良家风,注重树立父母的榜样作用,对于新时代家庭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以习近平好家风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家进步。
        关键词:家庭家风;家教
        1好家风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实际作用
        从理论角度来看,对于习近平关于好家风重要论述的研究可以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给予必要的理论指导。家风是传承家庭美德的主要形式,家庭是人成长成才的起始点,一方面对于习近平关于好家风的重要论述的研究可以促进家风建设。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也让家风的传承面临挑战和冲击,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蔓延,家庭教育式微。习近平关于好家风方法的论述,对于树立优良家风,解决目前家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具体方向,为家庭教育提供行动指南。
        2习近平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
        2.1关注家庭教化作用,注重培养家国情怀
        在好家风的重要地位上,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家庭对人的教化作用,并且将兴家和强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家风建设的理论特色。一方面,人们从出生起,就要接受家庭的教育,其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依赖于家庭的教化,家风的好坏可以直接关乎人生的未来选择。家风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养成,家风里提倡的对待长辈要尊重敬爱,对待小辈要关心爱护,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邻里之间要互帮互助,这些道理人们都是在家风的熏陶中逐渐习得,运用到整个社会中去,促成了和谐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中国是由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组成的,家家户户都能够相亲相爱,和谐相处,国家才能兴旺发达,民族才能团结互助,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才能够顺利实现。
        2.2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新时代优良家风
        在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优良家风二者的关系时,习近平主席始终坚持继承和创新的辩证法。他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优良家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非常重视亲情,对家庭依赖感较强。自古以来,上到帝王将相,下到平常百姓,都非常关注的家庭的教化功能,形成了一套在核心要求上一致的家风文化,如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夫妻和睦等,被诸多家庭沿用至今。
        2.3树立父母的榜样作用
        在榜样激励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最好的老师。孩子从小以父母为榜样,学习父母的言行举止,父母自身道德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修养程度。让孩子走好人生第一步,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导孩子向善,价值取向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符。另外,“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习近平主席关于好家风方法的论述,为广大家庭的好家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成为了许多家庭教育孩子的行动指南。
        3培育优良家风的实践路径
        3.1言传身教,更新理念
        优良家风的培养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离不开家长的以身作则。孩子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学习基本的处事准则和人生态度,孩子往往是父母的延续。因此,夫妻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亲相爱,通过身体力行和耳濡目染的熏陶,为孩子共同营造平等、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是规范子女行为,塑造价值观的最佳方法。在家庭教育中尽量避免溺爱和过于严厉传统两个极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注重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尊重孩子独立人格。



        3.2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中国传统家训、家规中既包含着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优良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也存在着“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封建糟粕。如果任这些糟粕在社会中传播,在家庭中流传,无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夫妻关系的和睦,新时代的优良家风也就无从谈起。弘扬良好家风,应该对中国传统家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对其精华部分予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中。例如,在家风建设中,把男女平等、共同成长的亲子关系理念纳入好家风的体系之中,正是在新时代丰富和发展传统家训家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3.3齐心协力,共建家风
        家风的传承和教化不是孤立存在的,仅仅依靠家庭教育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托于国家、社会、学校等多主体共建优良家风。在国家层面,可通过顶层设计建立优良家风,如完善赡养老人、保障妇女权益的相关法规,对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空巢老人在养老医疗方面形成政策倾斜,用法律规范形成崇尚家风的良好风尚。在社会层面,妇女联合会、新闻媒体等相关组织和机构协同工作,在建设家风中发挥引导作用,如妇联继续开展“最美家庭”和“好家风好家训”评选活动,并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最美家庭”的感人事迹及“好家风好家训”的丰富内容,引发人们对家风建设的思考,激发人们追求家庭美德。在学校层面,学校可将家风教育与学校教学目标相整合,把家风故事与写作课相结合,家史研究与社会实践课程相结合,推动学生和家长关注家庭教育,同时也为家风建设贡献宝贵的资源。
        3.4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随之出现。企业通常会依据自身的利益在人事上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这会影响市场人员调动,有时会导致一些人面临着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需要基于社会现状,改变人们的观念。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应注重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缓解多方矛盾,带动基层,培养高素质人才。现阶段,人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之前文化建设单调的形式、过时的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当下人的需求,所以需要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发挥文化站的作用。基层文化建设是基础性工程,所以工作者应该首先深入基层,了解基层,了解基层的文化诉求,积极开展让人感兴趣、乐于参加的文化活动。可以建立一支专业的团队去开发当地文化,可以发掘当地的文化遗产,并以此为基础做一些相关的项目,让当地文化融入生活,从获得更好的发展。文化有了烟火气,对基层来说会有更好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3.5丰富基层好家风生活
        充分利用基层力量,做好间的文化队伍建设,将队伍里有文化又热心于推广文化事业的人集中到一起,组成一个综合性的队伍,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基层的文化水平。这样可有效缓解社会现存的文化压力和矛盾,也利于一些领导干部更好地开展工作。随着环境的改变,的思想也会相应改变。他们的文化意识得到了提高,开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发挥自己的价值。这种主动的参与,无形中让基层成为文化大舞台上的亮点。
        结束语
        好家风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习近平关于好家风的重要论述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途径。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习近平关于好家风重要论述有利于个人成长进步,促进家庭幸福美满,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徐国亮.深入学习习近平好家风重要论述[J].红旗文稿,2019(09):29~31.
        [3]习近平.习近平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挥我国妇女伟大作用[N].人民日报,2013-1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